| | | 2017年06月08日 星期四
6
教科卫

当最后一届90后遇上首次新高考

父母轻松送考:高考并非人生唯一出路,更希望孩子借此找到一条感兴趣的路


候考的考生手拿复习资料,一脸轻松。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张 鹏见习记者 朱颖婕

    昨天是2017年高考首日。早晨8时20分,上海市静安区市西中学考点的考生们陆陆续续走进考场。有的家长亲亲孩子的脸颊,亲切鼓励道:“加油!”送考的老师也与考生们一一拥抱。9点整,2017年高考开考铃声打响,全市5万名考生共同经历人生的一次考验。

    2017年的高考,被赋予了多重意义———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也是上海“3+3”新高考政策实施的首年。而这一届考生多出生于1999年,是最后一届90后考生。

    “个性更鲜明,对未来发展路径更明确”

    昨天的徐汇中学门前,20多位身着统一的上海中学T恤的学生和老师前来送考。上海中学高三年级组长杨嵘说,这些同学大多是被国外大学录取或者已经保送国内大学的学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祝福小伙伴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在5月的等级考试之前,上海中学的学生们就自发设计了送考的徽章,上面写着“相信自己,相信上中”。

    记者发现,这届考生大多出生于1999年,也就是说,这是最后一场90后高考。在杨嵘眼中,这些考生的个性更加鲜明,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路径更加明确,能够为了梦想不懈追求。“3+3”新高考模式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比如文理不分科,放宽了学生对兴趣学科的选择,学校还开设了许多选修课,让学生在不同舞台发现潜能。

    在徐汇中学考点,送考队伍中,上海中学高三学生范峻昊、张之奕和鲁一逍格外引人注目。这三个阳光男孩在高中时期就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并入选国家集训队,目前已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

    记者发现,这三名男生都毕业于沪上公办小学,他们说学习奥数是兴趣所在,那种攻克难题后的酣畅淋漓是种享受。“寻找自己的兴趣,并为之付出努力,结果总不会太差。”

    “孩子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有趣的是,这批踏入考场的考生的父母多是70后、60后。考场之外,送考的家长也开始回忆起自己的高考故事。

    70后家长徐女士曾于1993年在老家安徽参加高考。尽管当时的考试形式、分值都和今天的考试有很大的不同,但她记得,自己上考场的心情和孩子差不多,也是“睡不好,紧张”。

    徐女士提到,在那个年代,考上本科是很“了不得”的事,而她最后考上了师专,毕业后成了小学老师。她直言,那个年代参加高考,很多人是为改变命运,有份体面工作。到现在,她更希望孩子能通过高考找到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路。

    另一对1969年出生的父母,1987年在老家河北共同参加了高考。他们的女儿出生在1999年。目前在同济大学管理学院任教的妈妈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语文考了97分的高分。对于女儿今天高考,两人坦言“一点也不紧张”,一来他们相信孩子的实力,二来他们坚信高考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唯一因素,“孩子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只要努力过,就是人生的宝贵经历”

    1999年出生的市西中学高三学生杜逸之昨天也踏上了考场。她信心满满,此前第一次外语考试和5月份的等级考中,她都发挥比较稳定,这次高考,她的心情很放松。

    初三时,刚刚准备升入高中的杜逸之和父母得知了高考即将改革的消息。母亲田芳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向,“文理不再分家了,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和大学。”

    “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更不等同于成功的人生。只要孩子努力过,就是人生的宝贵经历。”即便在高中阶段,杜逸之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她喜欢唱歌,还会用电脑软件录制几首歌曲;她喜欢绘画,时不时会饶有兴致地提起画笔,描绘眼前的美景。每年暑假,田芳夫妇都会带着杜逸之自驾旅行。在他们看来,在旅行中,女儿既能开拓眼界,还能感悟人生。

    何女士的儿子就读于育才中学,由于理科成绩出众被同学称为“学霸”,在此前等级考中,他的物理、化学、生物成绩都在A档。何女士告诉记者,孩子的备考心态比较轻松,“只要他尽力了,能考到哪里就是哪里,我相信他!”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