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通讯员 刘海波
杭州何时被称为“杭州市”的?最早的杭州市政府办公地在什么地方?首任杭州市市长是谁……正值杭州建市90周年之际,杭州市档案局 (馆)利用档案馆馆藏档案及广泛收集的有关资料,举办了 《杭州建市档案史料展》。展览主要内容包括1927年杭州设市情况、行政区划的演变、建市初期市政情况、城市设计和规划以及民生情况。展出展板157块,档案史料427件,其中实物105件。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杭州市的城市变迁。
一本日记还原杭州市诞生记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撤并仁和、钱塘2县成立杭县,作为浙江省会驻地,杭县也就是杭州市的前身。百余年前,孙中山先生对杭州寄予厚望,希望将杭州建设成为‘全国之模范’。1927年5月17日,《杭州市暂行条例》通过,划杭县城区建杭州市,杭州市政厅奉命成立,邵元冲担任第一任厅长(当时称市长),同年6月20日,又奉令改为杭州市政府,厅长正式改称市长,杭州正式称‘杭州市’。杭州市政府的位置在今天的六公园湖滨路附近,据说是由杨公祠改建的,不过这个建筑如今已经找不到了。”杭州市档案局讲解员李凤云介绍,杭州市成立后,下设城区、西湖、江干、会堡、湖墅、皋塘6个区,其中西湖、江干一直沿用至今。当时,杭州市面积910平方公里,38万人。1958年11月,萧山、富阳归属杭州市。1963年5月,建德、淳安归属杭州市。自此,杭州现在的模样成形。
展出的《邵元冲日记》写道:“5月11日,星期三:午前省务会议,对于杭州市条例大体通过。午后约默君、伯樵、远帆、厉生共商筹备市政事。”“5月17日,星期二:午后二时顷在省属大礼堂举行市长宣誓就职典礼,各界、各团体代表到者约二百人……”
“邵元冲上任后,推出杭州建市后第一份市政设想与规划,提出‘市政八条’。”李凤云介绍,这“市政八条”包括户口调查、市区测量,着手市政基础规划;兴办自来水厂改善居民饮水状况;建菜市场、居民游艺所、收容所及医疗机构,同时发展教育、改善交通、清淤西湖等八大民生工程。
“市长令”一发,杭州市的建设就随之启动。比如“小菜场”,马上规划了一幢开放式的二层小楼,设计很先进,起初计划在茅廊巷,后来改到了龙翔桥。西湖也马上开始人工挖泥、清淤,湖心亭、三潭印月都作了整治,湖滨路铺上了柏油。整个城市,道路、自来水、电气化工程、市政交通、疏浚河道等全面铺开。
老一辈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在展览上,还有一份报纸的简报《一个外国记者所见的杭州》 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是1947年金庸先生的译作。简报上如是描述:杭州人口在增加中,商业也渐见繁盛……主要的道路正在整理下水道,现在正预备建造一条贯穿本城南北的良好马路。甚至有准备行驶电力车的计划……当年,有个常驻上海的外国记者到杭州度了几天假后,用英文写了一篇游记刊登在上海的 《字林西报》 上。1945年抗战胜利后,金庸曾在杭州的 《东南日报》 暂任外勤记者,当时用本名查良镛翻译了这篇文章。
滔滔钱塘江,将浙江大地一分为二。自古以来,钱塘江两岸人民来往全仗舟楫,十分不便。1931年,当时的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就建议在钱塘江上建造一座横跨钱塘江的大桥,方便两岸人民出行。
1934年,桥梁专家杨建上书政府,建议将建桥改为建过江隧道,即在钱塘江底建一条宽12米的隧道,隧道里既有火车轨道、电车轨道,也有汽车道、人行道。选址在如今钱江四桥(复兴大桥)的位置。这份建议报告书图文并茂,连隧道的设计图以及详细的预算都出现在本次展览上。“可惜,当时由于国内的施工技术以及战争等原因,该计划最终未能实现。”杭州市档案局编研处处长方健说。
如今钱塘江上有10座跨江大桥,庆春路隧道、钱江隧道也已开通。2016年,杭州发布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12-2020年)》,钱塘江底要建7条过江隧道。昔日的天堑如今已成通途,老一辈的梦想成为现实。
(本报杭州6月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