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近年来,民用无人机“黑飞”“滥飞”“乱飞”现象频发,特别是导致多起无人机干扰民航航班事件,给我国民用无人机的监管和技术监控敲响了警钟。一些进入消费市场的轻小型民用无人机,已成为我国航空安全、空防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巨大隐患,如何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规范化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全国轻小型民用无人机飞行安全与监管技术研讨会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论坛”近日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来自工业与信息化部装备司和安监、空管部门及高校、相关科研院所的20位专家学者,围绕轻小型民用无人机的适航法规、飞行安全和监管监控等技术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为我国此类无人机的正常和安全飞行出谋划策。
“黑飞”“滥飞”扰航事件频发,我国已明确无人机须实名登记
无人机监管是国内外目前普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作为新兴产业,轻小型民用无人机在我国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和有效监管监控技术措施。
据悉,2017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国内多个机场连续发生多起严重的无人机扰航事件,仅4月21日成都双流机场就发生3起无人机扰航事件,直接导致58个航班备降西安、重庆、贵阳和绵阳机场以及4架飞机返航、100%航班延误、超过1万名旅客出行受阻被滞留。
中国民航四川安全监督管理局主任曾阳指出,近年来无人机扰航事件呈泛滥趋势,去年以来四川辖区共发生40余起,仅今年就有四五起,其中重灾区是双流和绵阳机场,还有一些支线机场。这些事件给民航带来了空防威胁、经济损失、空管压力等难题,仅今年4月的4起事件就给航空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正式下发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6月1日起,我国境内最大起飞重量为250克以上(含250克) 的民用无人机拥有者必须进行实名登记。我国民用无人机迎来更加严格的监管。
国内民用无人机产业问题突出、安全隐患凸显
近年来,我国轻小型民用无人机产业增长迅猛。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国内民用无人机产品的销售规模约为15亿元;2015年销售规模约为23.3亿元,同比增长约55.3%;2016年销售规模 (预期) 约为37亿元,同比增长约58.8%。预计到2023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97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9%。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民用无人机产业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安全隐患凸显、行业规范滞后等,对产业良性发展提出了挑战。”成都工业学院教授严月浩指出,其中主要问题有六个:安全隐患威胁产业前景;行业管理责任主体不明;行业规范缺失制约发展;空域使用规划有待完善;基础技术研发水平不高;人才培养滞后制约行业发展。对此,他提出六项建议:一是分级分类妥善监管;二是加快制定行业标准;三是技术监管双管齐下;四是加快完善空域规划;五是加大宣传试点先行;六是加强人才技术储备。
多管齐下解决民用无人机管控难题
专家学者还分别从民航飞行管理角度探讨了无人机管控的技术途径,从无人机通信信号识别检测、无人机异常行为发现、导航控制和危害感知等角度,给出了管控的技术方法。他们就轻小型民用无人机飞行安全与监管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和联合开展轻小型民用无人机监管关键技术研究等达成了共识。
中国民航西北空管局高级工程师张璐认为,我国无人机行业应尽快完善无人机的注册登记和监管制度,将无人机监管纳入民用航空法,同时为无人机配备规范的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B) 接收装置,探索无人机“驾驶证”制度。将无人机“驾驶证”作为一种行业准入证,在考取该证时要有严格的培训学习、安全操作等措施,同时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一旦无人机“驾驶证”被吊销,将终身禁止相关人员再进入这个行业。相信这一制度将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一种有序的规范。
张璐建议,可以将全球主要机场的地理坐标信息以及机场周边的禁飞区和限飞区尽可能收录到无人机产品中,为每款无人机配备规范的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强制其执行禁飞和限飞指令,降低人为因素,由此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无人机威胁民航飞机的可能性。如果发现无人机存在对民航飞机的潜在威胁,系统甚至可以直接迫使无人机降低高度或者直接迫降,以消除危险。
(本报西安6月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