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28日 星期五
3
上海市重大先进典型专题发布第一季;美丽上海追梦人

王曙群:始终坚守在航天生产一线


王曙群:目前国内惟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中国航天最年轻的特级技师。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带出一支技术过硬的载人航天总装队伍。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供图)

    ■本报记者 张晓鸣

    今年4月22日,当看到天舟一号“追上”天宫二号,中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首次交会对接完美成功的时候,电视机前的王曙群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天舟一号对接机构已是他们团队研制总装的第七个上天的对接机构,相比前六个,大家似乎摸透了一些“套路”。但王曙群的心情依然紧张:每一次对接,他都会“偷偷”找一个地方看电视直播,心情就像家有高考娃的家长一般忐忑。

    熟悉王曙群的人喜欢叫他“老王”,也不知道这个“老王”的称呼是谁先叫起来的。四十出头的他,已被人叫了十几年“老王”了。不过,从他在航天装配岗位工作28年的资历来说,他的确无愧于“老王”之谓。

    1989年6月,满怀憧憬的王曙群从新中华机器厂技校毕业,到厂报到。进厂后做的第一个工种是钳工,1996年,对接机构初期研制时,厂里把钳工技能最好又最肯学习的王曙群抽调到研发组,负责对接机构装配及参与研制。从此,他就与对接机构结缘。

    刚开始接触对接机构装配时,年轻的王曙群觉得不难,他说:“感觉再干个一两年,总能干成的。”没想到,随着工作不断深入,技术难题接二连三地出现,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对接机构中,12把对接锁是核心部件。要在对接时保持平稳,不产生剧烈晃动,这12把锁就必须做到同步紧锁、同步分离,这样才

    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调试初期,王曙群发现试验结果与设计出入很大,而且各种偏差毫无规律可循。但他没有气馁,而是耐心地寻找突破口。在150万个数据中,他提炼出钢索紧固螺母的旋转角度与钩间距、钢丝绳张力及绳轮角度之间的量变关系,形成了每变化1°的装配对应关系表。他制订了科学的试验方案,不仅使柔性传动的对接锁系快速精准地调整到同步,而且使同步稳定性从最初的3次提高到50次以上。

    对于一些看似不必要的细节调整,“老王”选择自讨苦吃。

    有一次,对接机构差动组合在测试区测试,输出效率出现衰减状况。根据设计工艺,输出效率参数属于正常范围,只是数值处在边缘。对此,可以不做改进调整,“老王”却自告奋勇。在他看来,“太空之吻”没有彩排,这么多年工作一朝验收,要么满分要么零分,更何况还关乎航天员的生命。

    工作台上,王曙群不是把差动组合拆分开来分析,就是在苦思冥想,或者在做试验。“到底是什么问题?”问号整天在他脑中盘旋。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过去,他找到了问题症结,迅速着手改进,结果输出效率比设定参数最低值提高了10%。

    这次天舟一号对接机构总装中,整个总装测试试验周期从原先的六个半月缩短至四个半月,提效明显。王曙群介绍,这种提效得益于整个团队的成长,也得益于生产流程的优化。在吃透技术状态的基础上,很多串行生产优化为并行生产,节约了大量时间。在同事眼里,王曙群团队有一个最大特点:拼!同样的装调任务,通常别的团队需要一周完成,而他们却不到两天就全部装调到位。“明明是技术工人,但他们甚至经常把研发的活儿也揽了。”

    28年来,王曙群始终坚守在航天生产一线,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先后完成论文15篇,申报专利5项;为企业培养出42名高级工、17名技师。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守,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敬业,是获得成功的基础。”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