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26日 星期三
1
要闻

我国首个品牌基金在沪成立,激活老字号发展新品牌

上海加快打造国际品牌之都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我国首个以发展品牌为导向的基金“上海品牌发展基金”昨天揭牌成立,总规模将达200亿元,拟通过金融业务创新,着力激活沉睡品牌,发展创新品牌,并助推一批功能性品牌平台在沪发展。据悉,品牌租赁、担保、信托等模式都在该基金的计划之中。

    作为“上交会”的组成部分,中国品牌经济(上海)论坛昨天在沪举行,上海品牌发展基金也首次亮相。总经理苏强告诉记者,根据前期与上海多家高校联合进行的研究,上海本地品牌总价值近10万亿元,为GDP总量的3倍多;而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无形资产被严重低估。一方面,许多品牌、特别是国有老字号处于沉睡或半沉睡状态,需要创新手段激活;另一方面,目前的财务制度使得企业报表主要体现有形资产,而品牌价值作为表外资产,显示度不足。

    有专家坦言,上海的一些老品牌,虽然有心激活,但操作中却让人顾虑重重。通常,国有老品牌往往要借助外界力量,通过交易、授权等,在新事业平台上重振雄风;但真做起来,企业会处于两难———经营得好,就可能被质疑“好东西为何要卖掉”;经营不好,可能被戴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

    组建上海品牌发展基金,就是希望打破这种困局。据介绍,该基金受到本市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希望在“品牌金融”领域有所创新,包括试点品牌交易、租赁、保理、质押、信托等业务。

    苏强说,上海品牌中,不论是传统老字号,还是符合“四新”特征的新品牌,都蕴藏着大量优质资产。品牌基金团队通过深入走访,已经在市政府历年支持过的2000多个本地品牌中遴选出100个,下一步将进一步筛选优质标的,设计并实施个性化品牌提升工程。此外,基金还将投资一批功能性品牌平台,助推品牌价值评估机构、品牌交易所、品牌银行等发展。这些平台将成为品牌资产金融化生态的一部分,最终为品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国有品牌与社会资本的对接创造更好环境。

    据介绍,上海品牌发展基金首期规模为20亿元,今年年内募资目标是50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品牌经济的意义已越来越凸显。著名品牌学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凯南商学院教授扬-贝内迪克特·斯廷坎普昨天在中国品牌经济 (上海) 论坛上表示,以华为等公司为代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都希望在全球树立品牌,从而摆脱成本攀升、市场放缓、增速下滑等不利局面。斯廷坎普说,国外“千禧一代”对中国品牌的态度较以往更为开放,因此,除了技术研发,中国企业必须在品牌经营上也有同样投入。

    上海向来是国内品牌重镇。商务部不久前发文,经其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全国共1100多个,上海以180个居各省区市之首。去年下半年,市政府专门就“推进品牌经济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文表示,将加快国际品牌之都建设,形成国内国际品牌高地。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各类国企通过改革盘活一批低效商标资源,设立上海品牌发展基金,支持天使、创投、私募等资本更多参与上海品牌经济发展。目前,上海品牌交易中心已落户黄浦区,而上海自贸试验区则启动了“品牌银行”业务试点。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