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26日 星期三
11
近距离

大家认可的义举值得推广

———访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左晓斯


    如今的览表村,说起吴利珠和她的图书室几乎是无人不晓。回想刚开始时,很多家长并不愿意让孩子去,一来觉得看书没什么必要,二来认为吴利珠开这样一间图书室总是为了赚钱的。但近三年下来,不仅图书室里的孩子越来越多,就连很多家长也加入了“妈妈班”,认真读起夜校。在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左晓斯看来,吴利珠这样的尝试可能并非“首创”,但绝对是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就如同星星之火,点亮了很多当地村民渴望学习之心。

    “叫好叫座”后的切身需求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约有1.8亿,接近农村总人口的1/3,农村精英大量外流已是不争的事实。左晓斯告诉记者,像吴利珠和她所在的览表村正是潮汕沿海农村发展进程中的缩影:“村里有本事的年轻人会去北京上海发展,稍弱一些的则去珠三角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没什么文化的男女老少。他们羡慕出去的人能够衣锦还乡,但又苦于没有能够促使自己走出去的一技之长。如果始终没有一个正当的交流途径让大家去学习提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像览表村这样出现赌博、甚至制贩毒、造假币等赚快钱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容易跟着形成扭曲的价值观,认为读书无用。”

    在左晓斯看来,吴利珠创办的览表图书室正是搭建起了一个难得的农村交流学习平台。

    和很多农家书屋光叫好不叫座有所不同,来览表图书室看书、学习甚至上课的,都是自发前来的村民,包括吴利珠组织的一次次活动,没什么宣传却总能吸引很多村民参与,这恰恰说明当地百姓有这样的切身需求,他们渴望看书、渴望学习,也渴望交流。

    “就拿‘妈妈班’来说,这些妈妈以前大多没读过书,但她们为什么会自愿交钱来上课?我认为教她们识字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她们通过上课,明白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那今后她们在处理子女学习的问题上,或许就能走出传统的‘读书无用’的思维,用自己曾经的切身体会,去给予子女正面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左晓斯指出。

    呼唤更多外部力量参与

    成立至今近三年,览表图书室的房租基本都是由村民们的捐款所承担,工作人员工资也来自民间捐赠。在左晓斯看来,这是一个可贵的信号,至少说明大家都认可吴利珠的义举。但如果图书室要持续发展下去,恐怕光靠民间人士的热心肠还远远不够:“如果哪天凑不足100个人捐工资了怎么办? 既然图书室都成了村文化的标志,每年夏天能有那么多人来参加夏令营,那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是不是能出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走上较稳定、成熟的发展轨道?”

    事实上,现在已有一些乡村青年,开始效仿吴利珠,回乡创办少儿图书馆。吴利珠告诉记者,如果可能,她希望能到镇上继续开设图书馆。左晓斯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前提是得有更多的外部力量一起参与进来。光靠几个人的努力,能覆盖的面终究很有限:“在自己村里办,都是乡里乡亲的,多少有些照应,但如果要走出去,难度会更大,困难也会更多。届时可能不仅需要当地政府力量支持,还需要相关公益组织以及当地的慈善人士共同参与。”

    左晓斯建议,有关部门能否想些办法,将这些乡村青年的热情,与当地现有的农家书屋、活动室等政府资源相结合,让这些年轻人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去更好地发挥和利用这些场地和书的功能,盘活资源,造福百姓,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把乡村教育这块短板真正补上。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