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海南文昌4月20日专电 (特派记者 张晓鸣)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浩瀚宇宙的探索。中国人在人类共同梦想的追逐道路上,不停追赶、不停超越,正朝着引领世界、引领人类的目标和方向迈出坚实步伐。1992年9月 21日,中国正式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本次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飞行任务就是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战。这次任务既是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也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战,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的目标是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历史上俄罗斯及美国都相继研制过自己的空间站,而目前唯一在轨运行的是多国联合研制的国际空间站。2011年9月和2016年9月中国相继发射了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而且都与神舟飞船实现了成功对接。
按照计划,未来我国的空间站基于当代最新技术成果设计建造,信息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强,这为今后开展更前沿的科学实验和太空探索提供了更新、更合适、更可靠的平台。而货运飞船也就成为了空间站以及空间站内的航天员能否长期在太空正常工作的关键。
按计划,天舟一号的四大任务目标是:与空间实验室配合,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全面考核货运飞船功能和性能;在空间实验室配合下,开展货运飞船控制组合体、绕飞至前向交会对接、快速交会对接等试验;支持开展空间应用及技术试 (实) 验。这些任务完成之后,代表中国已经具备向空间站一次性运输大量物资以及太空“加油”的能力,未来建立的空间站不会面临“断炊”的困境,更不用担心会受制于人。
今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进入第25个年头,它带动了中国科技的全面、快速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已有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投入产出比在1:10到1:12之间。载人航天还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拓展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渠道,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未来,在空间站发展中,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