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21日 星期五
XR15
文汇学人;学林

《资本论》中的神话典故


    张兵

    《资本论》德文第一版的出版至今已有整整150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信手拈来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荷马史诗中的典故来诠释观点,令这一严肃的“大部头”多了几分趣味。

    今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其德文第一版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资本论》被认为是一本很难读的书,那么它究竟难在哪里?除了理论深度、时代距离,还有文化障碍,这是对西方文化、欧洲文学的一些典故不熟悉造成的。本文举《资本论》中的神话典故为例,意图说明,马克思的这部伟大著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细读之下,还会有趣味盎然的感觉。

    先从马克思在大学里的选课说起。1836年因马克思要转学到柏林大学,他已经就读过一年的波恩大学为他签发一张证书,证明他自1835年10月15日注册入学,在校就读,专修法学。这张证书还记载了马克思学过的课程与学习表现,其中第一学期具体如下(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36页):

    1.法学全书,普盖教授讲授,十分勤勉和用心。

    2.法学阶梯,伯金教授讲授,十分勤勉和经常用心。

    3.罗马法史,瓦尔特教授讲授,同上。

    4.希腊罗马神话,韦尔克教授讲授,极为勤勉和用心。

    5.荷马问题,冯·施勒格尔教授讲授,勤勉和用心。

    6.近代艺术史,道尔顿教授讲授,勤勉和用心。

    前三门是法学专业课,马克思学得十分勤勉和用心。后三门很像是马克思自己选修的课程,其中第4与第5两门课都与神话相关,说明马克思确实喜欢这一主题。

    马克思对希腊、罗马等神话故事非常熟悉,后来在《资本论》等许多著作中,他经常引用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来做比喻,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文学色彩。在篇幅不长的《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信手拈来两个希腊神话典故,放在第八段中:

    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的。然而它还是把帷幕稍稍揭开,使我们刚刚能够窥见幕内美杜莎的头。如果我国各邦政府和议会象英国那样,定期指派委员会去调查经济状况,如果这些委员会象英国那样,有全权去揭发真相,如果为此能够找到象英国工厂视察员、编写《公共卫生》报告的英国医生、调查女工童工受剥削的情况以及居住和营养条件等等的英国调查委员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那末,我国的情况就会使我们大吃一惊。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美杜莎(Medusa)是古希腊神话中蛇发三女妖(合称戈尔工[Gorgon])之一,她的每根头发都是一条蛇,凡是看见她眼睛的人都会立刻变成石头,所以“美杜莎的头”比喻很可怕的东西。柏修斯(Perseus)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是主神宙斯(Zeus)同阿戈斯国公主丹娜(Danae)所生的儿子,同母亲一起漂流到岛国塞浦路斯。柏修斯长大后,有一次赴国王宴会没带礼物,便说只要国王开口,不管什么东西他都可以带回来作礼物。不怀好意的国王竟然说要美杜莎的头,意图借刀杀人然后娶他的母亲丹娜为妻。年轻好胜的柏修斯不知美杜莎厉害,一口答应下来,上路去砍美杜莎的头。幸有天神相助,借给他几件宝物。找到戈尔工住处后,柏修斯用女神雅典娜的盾牌映照出三姐妹的位置,趁她们熟睡,悄悄靠近,用钻石宝剑猛地砍下美杜莎的头,放入随意伸缩、任何猛兽都咬不穿的皮袋。美杜莎的两位姐姐醒来想要报仇,但柏修斯戴上隐身帽,穿上飞天鞋,顺利离开。

    不熟悉希腊神话的人,会觉得序言中这一段不好理解。那么,我们不用“美杜莎的头”和“柏修斯的隐身帽”这两个神话典故,尝试把《资本论》序言第八段缩写一下,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德国的社会统计虽然贫乏,但已经让我们看到一些可怕的东西。如果政府定期派人去工厂,调查女工童工受剥削的情况,结果会使我们大吃一惊。政府实际上不看、不听,否认有可怕的事情存在。

    这样的写法确实直截了当,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恐怕会遭遇“删帖”。马克思在序言第八段里使用这一神话典故绝不是卖弄,而是改换一种巧妙的表达方式。熟悉希腊神话的读者至此会心一笑,马克思的意思已尽在不言之中。

    更巧妙的是,“美杜莎的头”和“柏修斯的隐身帽”是同一神话故事中紧密联系的两个具体形象,说到前者,再提起后者,显得自然而然,马克思的修辞水平让人叹服。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许多经济学者的理论观点进行引证,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引证只是为了确定:一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的”(第一卷第三版序言)。在《资本论》开篇不久,马克思论述一个观点之后,出人意料地引证“荷马的著作”,要知道荷马(Homer)可不是什么经济学者,他是古希腊的盲诗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著名的《荷马史诗》相传就是他根据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包括《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部。

    在第一章《商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价值,马克思写道:“随着同一商品和这种或那种不同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也就产生它的种种不同的简单价值表现。”这句话后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修订时增加了一个脚注(22a)说:“例如在荷马的著作中,一物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各种不同的物来表现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就算对荷马史诗的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也很难明白如何联系到“一物的价值”这样的主题上来。根据专门的《资本论》典故注释书籍介绍,在《伊利亚特》中有这样的记载:长发的希腊人拿着葡萄酒。有些葡萄酒用来换黄铜,有些用来换发光的铁,有些用来换兽皮,有些用来换牛,有些用来换奴隶。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物即葡萄酒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不同的物即黄铜、发光的铁、兽皮、牛与奴隶来表现的。荷马史诗中许多神话故事显然是艺术虚构,但对于古希腊社会的这些细节描写,反映出荷马生活的时代的一系列经济与历史风貌。

    在《资本论》第八章《工作日》中,马克思通过大量真实事例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一个手段:延长劳动时间。根据马克思的记述,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件事:

    伦敦一个大陪审团面前站着三个铁路员工:一个列车长,一个司机,一个信号员。一次惨重的车祸把几百名旅客送到了另一个世界。这几个铁路员工的疏忽大意是造成这次不幸事件的原因。他们在陪审员面前异口同声地说,10—12年以前,他们每天只劳动8小时。但是在最近5—6年内,劳动时间延长到了14、18甚至20小时,而在旅客特别拥挤的时候,例如在旅行季节,他们往往要连续劳动40—50小时。

    马克思接着说这些铁路员工:“可是他们都是些普通人,并不是塞克洛普。他们的劳动力使用到一定限度就不中用了。他们浑身麻木,头发昏,眼发花。”塞克洛普(Cyclops)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四章,是神话中居住在西西里岛上的巨人,只有一只独眼长在额头上,希腊语中名字的意思就是圆眼。铁路员工或是“眼发花”看错了信号,或是疲劳困乏到眼睛都睁不开,结果导致事故发生。马克思在希腊神话里的诸多巨人与神仙之中选择塞克洛普来做比喻,可能是因为眼睛这一关键特征。《资本论》记述这一案件的结果:那些“可尊敬的不列颠陪审员”对他们的回答,却是定为“杀人罪”,交付巡回审判庭审理。

    在《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中,马克思描述了几种新机器,用比喻说明其巨大威力:

    伦敦造船厂切割胶合板的工具是一把巨大的剃刀;剪裁机的工具是一把大得惊人的剪刀,它剪铁就象裁缝剪布一样;蒸汽锤靠普通的锤头工作,但这种锤头重得连托尔也举不起来。

    托尔(Thor)是北欧神话中的雷神,英语中的星期四Thursday,词源Thor’s Day,即这一天是献给雷神托尔的。北欧人相传雷雨交加之时,就是托尔乘马车出来巡视。托尔现身,总是手持一把名为Mjolnir(有“粉碎”之意)的雷神大锤,所向无敌。马克思笑称有一种连雷神托尔也举不起来的重锤,以此说明19世纪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成果。

    但是,机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一种后果,《资本论》中以“息息法斯的苦刑”来比喻。息息法斯(Sisyphus)是希腊神话中的科林斯王,因欺骗了众神被罚苦役,他要推滚一块巨石上山,但每当推到山顶,巨石就会重新滚回山下。

    在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中,反复不断地完成同一个机械过程;这种苦役单调得令人丧气,就象息息法斯的苦刑一样;劳动的重压,象巨石般一次又一次地落在疲惫不堪的工人身上。

    这段话马克思是引用别人著作中的文字,被引用的是恩格斯所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是恩格斯根据自己1842年11月至1844年8月在英国居住期间的亲身观察并结合可靠材料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内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被多次引用。马克思称赞“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精神了解得多么深刻”、“他对工人阶级状况的详细入微的描写是多么令人惊叹”。

    “息息法斯的苦刑”那段引文之后,马克思写道:“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

    除了古代神话,《资本论》中的典故还广泛涉及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等作家的作品。“《资本论》第一卷这样一本大部头,因其文学风格、幽默的火花、尖锐的讽刺和横扫千军的气势而十分可读。”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社会理论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这么说。他还引述《资本论》的一位翻译者大卫·费恩巴赫(David Fernbach)的话说,《资本论》第一卷“对公众而言是晓畅易懂的,既是一本科学的著作,又是一本世界文学名著”。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第五分校[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