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20日 星期四
10
人文聚焦

提笔作画,是她守护敦煌的方式

“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明起在沪展出


常沙娜1946年临摹的舞人(初唐220窟)。     (展览方供图)

    本报讯 (记者范昕) 明起,曾巡展于国内外多地的“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亮相上海,将于刘海粟美术馆拉开帷幕。常沙娜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同时也是美术家、艺术设计家。此次展览即汇集了常沙娜敦煌临摹、装饰手稿及艺术设计的200余件作品,向观众全面呈现她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与转化、继承与升华,也引发人们思考今天该如何承接自身的文化传统。

    1943年,常书鸿带着妻子与常沙娜来到敦煌,出任敦煌艺术研究所 (今敦煌研究院) 第一任所长。那年常沙娜12岁,小小年纪就随大人们在敦煌石窟内临摹壁画,描稿、勾线、着色、渲染、开脸……常书鸿要求常沙娜一个洞窟一个洞窟的临摹,而且按照最原始的洞窟壁画的设色方式一层层临摹。从那时起,常沙娜已展露出过人的艺术才华。渐渐地,她立下与父亲相同的志向: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不过,是用自己的、迥异于父辈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术学院学成归来的常沙娜,破格成为清华大学营建系助教。在林徽因的指点下,她走入工艺美术领域,以敦煌图案为蓝本,大胆地将敦煌图案运用到现代生活所需的工艺美术设计中,并相继参加包括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等国家重点设计任务,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脉融入当代设计。

    历经千年的敦煌石窟,见证着当时的人们对于信仰与艺术的追求,也见证着东西文明的交融荟萃,可惜随着战争、掠夺与自然风化,它的本真面目难免被淹没。此次展览中人们看到的常沙娜对敦煌壁画惟妙惟肖的多幅临摹作品,正是她守护敦煌艺术的一种方式。而展览中常沙娜与她带领的设计师们所设计的当代工艺品,将敦煌石窟中的艺术元素融入景泰蓝、珠宝、瓷器等工艺品与生活用品当中,在向大众展示敦煌艺术的应用价值,让敦煌艺术不再遥不可及。根据敦煌洞窟中菩萨佩戴的璎珞图样而设计的珠宝作品“霞光流苏”,就是其中的代表。常沙娜从洞窟中初唐的艺术线条截取出方形切割的异域手感,转成矩形规律排列,将“天地方圆”的宇宙观呈现在颈项上。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