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17日 星期一
7
运动

评选永远只能接近客观


    本报记者 谢笑添

    为了消除潜在的利益冲突,今年的MVP评选取消了跟队记者的投票,但这一决定性奖项的话语权依然牢牢把持在媒体的手中。即便资深球迷也很少有人意识到,“无冕之王”们在这场评选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关于这一点,没有谁比贾巴尔的感触更深。在全部球员投票评选的年代里,个人能力凌驾于一切,也造就了“天勾”六度荣膺联盟最佳的伟业,其中包括史上唯一一次在所属球队未能晋级季后赛情况下的MVP。而在1980年后,随着选票传递到了媒体人们的手中,木讷又厌恶聚光灯的贾巴尔再也未能跻身MVP前三。也正是从那时起,团队成功成为了该个人奖项至关重要的评判因素。

    在所有无法完全用数据阐释的领域,就不可能存在客观,有时甚至掺杂着人情的因素。就好比1991-92赛季的德雷克斯勒,即便率领开拓者打出联盟最佳战绩,但与媒体的多番交恶之下,“滑翔机”连一张MVP第一位的选票也没收到。从某种角度而言,公众形象以及与媒体关系就成了MVP评选时的隐性因素,这也就是为何如今的这套评选机制会屡次受到球员们的批评。就像前火箭球员巴蒂尔所感叹的,“如果投票者们能更欣赏科比的性格,他不可能只有一座MVP奖杯。”

    在球队战绩、个人数据这样的硬数据面前,这一因素并不永远奏效。哪怕上赛季的库里终日与记者们争论不休,唯一的区别或许仅仅在于他无法以全票当选MVP而已。考虑到媒体人手中的选票都需对外公布,非理性的投票近年来已颇为少见。然而,即便是再标榜客观、再爱引用数据的看客,选择数据这一行为亦是主观的表达。或许正如巴蒂尔所言,唯有让球员、媒体同时参与这一进程,以更多的维度评选,才能尽可能地接近客观。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