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
7
社会观察

中国选手:不同的生活同样的激情


格斗大赛的选手年龄跨度也很大。摄影李昊

    本报记者 何易

    刘东升,中国第一届机器人格斗比赛季军。经常有人问他,作为一个文科生,怎么会喜欢机器人格斗呢? 他说,1998年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机器人大擂台”节目,看到那种只有科幻电影里才有的机器人格斗走到了现实的舞台上,他就开始盼望“有一天中国也能举办这样的比赛”。

    来自保定的曹阔是一名挖掘机手,也是中国第一届机器人格斗大赛的最佳设计奖获得者,20年前,那时还在读中学他从电视节目“机器人大擂台”上第一次看到了机器人格斗,自此便对机器人“一往情深”。不过,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他去英国参加这样的比赛,但是他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制造真正的人形格斗机器人的梦想。

    来自天津的林伟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开了一家淘宝店,主要做一些手工电子产品,比如音响等。他说:“机器人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而以自己的方式击败对手的成就感很大。”

    目前国内机器人格斗大赛的参赛选手大多都没有机械基础,全靠观看国外已经成熟的比赛和网上搜索各类资料自学成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也极大,用“玩家”来形容他们,大约更加合适。但正是这些玩家的热情,促生了幼嫩的中国机器人格斗民间赛事。

    去年9月,由极战体育举办的无限制机器人格斗大赛总决赛在上海举行。刘东升和曹阔各自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格斗机器人参赛。最终,凭借格斗机器人“奔牛”对其他选手的五连杀以及令人赞叹的格斗技巧,刘东升荣登“名人堂”。而曹阔所制作的机器人“青龙”,则由于精巧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并且作为国内首台钛合金打造的格斗机器人,荣获了FMB年度最佳设计奖以及职业俱乐部的选秀状元,目前曹阔在上海的一家机器人俱乐部成为了无限制机器人格斗大赛的职业选手,继续着自己的机器人事业和梦想!

    刘东升回到云南河口后,连睡了两个白天,都没把参赛时欠下的觉补回来。“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从保定县城开挖掘机成为了现在一个机器人研发人员与职业选手。”接下来的一年里,曹阔要在俱乐部老板陆晶晶和极战张宏飞的支持下一边训练一边研发自己构思了多年的液压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多像他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们,在极战FMB的赛事舞台上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成为自己心中的那个英雄。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