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在即,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演出季将对静安的文化建设发挥怎样的作用?戏剧活动将如何走进上海市民的生活?记者在2017上海·静安戏剧谷演出季启动仪式现场做了采访
让群众获得对文化的认同感
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管委会主任、静安区副区长 鲍英菁
围绕建设成为中心城区新的标杆、上海发展新的亮点,静安区去年出台了《深化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提出了20条相关工作措施和意见,努力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到新静安建设的工作大局中谋划,推动静安“十三五”规划的落地,着力培育、打造一个导向鲜明、活力迸发、丰富多彩、文明自信的静安。
任何一个城区的发展,除了经济之外,民生也非常重要。文化在引领风尚、教化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上海·静安戏剧谷就发挥着这样的作用。两区合并后,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南北各有特点,但都是海派文化的重要体现。盘活文化资源,首先需要融合,要从未来静安的角度,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静安文化包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工商业文化等,丰富多彩。基本上,上海各个历史事件的文化特点在静安都能找到。文化其实是一种感受。我们要把静安丰富的文化特点,通过各种方式让市民群众感受到。在这个过程中,让市民群众获得对文化的认同感非常重要。
市民浸润在浓郁文化氛围中,有利于未来文化人才的培养。区域的整体文化氛围很重要,它要具备有让文化人才成长起来的环境和吸引力,为他们的成长营造很好的时间和空间。
静安历来很重视文化,这里既有高校,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静安的文化组织也特别丰富,说明这里土壤很有吸引力。我们鼓励全社会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参与到我们的文化项目中来,我们搭建平台,让年轻人更好成长。
做有质量的戏,延续好的传统
著名表演艺术家、现代戏剧谷艺委会成员 焦晃
上世纪80年代,我的好友和恋人在长江剧场看了话剧 《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看完两人在上海街头走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就结婚了。当时我想,原来我们戏剧人在舞台上的努力,能给这座城市增添这么多诗意的情感。舞台传递出的,是这座城市的温度啊。
上海是一个有着很深厚戏剧传统的地方,我和很多老同志一起工作,在台上演戏,演了整整60年,上世纪50年代看过好的戏,所参加的比较激动人心的演出,我都没有忘记,连剧名我都没忘过。上海的戏剧活动,一定要坚持做有质量的戏,把好的传统延续下去。建设上海作为戏剧中心的这样一个高地,要有视野、有魄力。今年上海·静安戏剧谷的“锦”字非常好,锦上添花,祝愿戏剧前程似锦。
演出和创作都要面向社会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黄昌勇
今年,上海戏剧学院正式作为戏剧谷演出季的联合主办方之一,我觉得这既是继承,又代表了一个新的开始,戏剧谷还处在成长当中。
开幕大戏《狂飙》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公演,主体演员是我们表演系的学生,主演金世佳也是我们的校友。毕业大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很轰动的一件事,但现在却变得“小众”了,我们想打破这种局面,让上戏学生的公演面向社会,打开校门,接受观众和市场的检验。
既然演出面向社会,创作为什么不面向社会呢?我们邀请了国家话剧院,引进社会资源,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接受过市场检验的导演来执导学生作品,通过这个平台使学生得到成长,这个想法得到了校内外的支持。以前,上海戏剧学院也一直参加戏剧谷,是校友、专家参与其中,现在以组织的身份加入,能量会更大。
我们正在筹划,让现代戏剧谷演出季不仅是一个展演的平台,同时还是一个创作、生产的平台,静安区有这个能量,它集结了各类戏剧公司和戏剧创作主体。其实,《狂飙》已经是一个带有委约性质的作品了,这是一次先行“试水”。
相关链接
精彩看点
■导演田沁鑫与上海戏剧学院打造的 《狂飙》 将作为演出季开幕大戏登场,讲述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经历,饰演田汉的是青年演员金世佳;编、导、演全能的方旭将带来两部老舍名作,分别是经典独角戏 《我这一辈子》 和最具京味风趣与英式幽默的喜剧 《二马》;导演王晓鹰携手上海话剧中心制作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 《大清相国》也将亮相。
■国际视野系列大师云集。活跃在世界舞台的现代舞大师安娜·特蕾莎·姬尔美可将率比利时罗莎舞团首度来华,登台献演成名作 《Fase》;皮娜·鲍什舞团前艺术总监多米尼克·莫西和法国当代编舞大师约瑟夫·纳吉联袂表演舞蹈剧场作品 《晨颂》。
■人气剧场系列缤纷荟萃。当今京昆三大流派的掌门人———蔡正仁、陈少云和魏海敏将首度共演 《奇双会》;人气明星任素汐在爱情喜剧 《学一学鸽子》中将再展无限魅力;引爆首都戏剧圈的“零差评”话剧 《三昧》 也将到来。
■小剧场精品系列风格多样。有大卫·哈罗超凡的奇作《黑鸟》、适合全家观赏的亲子剧———英国奇趣装置阳光探险剧《天天向上! 北极熊》 和智利舞台剧 《早安!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