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
7
社会观察

上海阿姨的美食创业路


题图,左上:刚刚出炉的“江阿姨油墩子”。         摄影:祝越

题图,左下:马阿姨包的粽子,连吃惯洋快餐的小孩子都喜欢。
弄堂美食守候在深夜的街头  摄影:袁婧
食客对弄堂美食不离不弃

摄影:袁婧

油墩子是上海人记忆中抹不去的美味

摄影:祝越

    ■本报记者 祝越

    山德士创业时是个66岁、月领105美元社会保险金的退休老人,而今天肯德基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炸鸡连锁店———上海阿姨大约没有这么大的梦想,但却绝不缺乏花甲创业的勇气。上海阿姨没有突如其来的一夜成名,她们的美食小摊,几乎都是在多年的默默坚守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喜爱。因为互联网,今天我们也得以在犄角旮旯的弄堂角落中发现她们。

    “油墩子阿姨”“粽子阿姨”“奶茶阿姨”们的创业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单纯为了寻找制作美食的快乐,有的是为了偿还债务,还有的则是为了退休后能有个盼头。但朴实、踏实、认真、执着,是这些创造出“网红”美食的阿姨们身上的共同特点。

    街头巷尾,那一只油墩子、一碗馄饨、一锅粽子的食材和做法或许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那种妈妈的味道才是我们心头萦绕不去的念想和情怀。上海人对于童年的回忆,或许就留存在这一碗鲜美的小馄饨、一块喷香的炸猪排和一个热气腾腾的粽子里……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的《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的实施,这些根植于老城厢的“草根品牌”如今也都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挑战。

    只为那一个纯正的油墩子

    椭圆形白铁皮模子里倒进面糊,再将刨成丝、略腌过的萝卜挤去水分,放入葱末拌匀,然后再盖上一层粉浆,整个“滋啦”一下滑入热油锅,不久一个胖嘟嘟的油墩子就出锅了。

    裹个纸片捏在手中,一口下去,外脆里绵,咸香有味。对于上了年纪的上海人来说,油墩子是他们儿时美食中抹不去的记忆。中午时分,召稼楼的人气店铺江阿姨油墩子又开启了排队模式,要吃上一口油墩子最长要排上2个半小时。

    食客们说,江阿姨家的油墩子不是把萝 卜丝拌在面糊里,而是纯粹的萝 卜馅儿。油墩子也炸得很用心,反复炸个两遍,炸出来的油墩子个头大面糊少,萝 卜丝爽口鲜嫩。煎出来的油墩子金灿灿的,吃的就是清香的原味。

    “我们的油每天都换,萝卜、面粉都是新鲜的原料。”江阿姨说,除了材料有讲究外,油墩子的油炸过程也有技巧。“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的话容易使油墩子表皮开裂,太小的话油墩子的表皮容易吸油。你在油炸的过程中要反复为油墩子‘翻身’,这样上下两面的油炸度才一样,吃起来口感才好。”

    记忆中的油墩子,仿佛只出没于街头巷尾。蒙自路一个看上去就破旧的小推车上,架起油锅,再搭个铁框,这便成了79岁的胡阿婆全部的家当。她的这个小摊也是“网红”美食,更为难得的是多年不涨的价格,下午卖2块5角一个油墩子,早上则是3块钱一个的蛋饼。

    胡阿婆并不知道什么是“网红”,她只是用心做自己的油墩子。“主要还是看调配的比例,面粉、水和苏打粉的混合要讲究,还有萝卜丝的调味也讲究。”胡阿婆自信地说道。

    其实很多来这里的人不仅是图油墩子好吃,他们还喜欢做油墩子的胡阿婆那一副笑盈盈的模样,一看就是热心肠的实在人。

    “三年后还完债,我就不摆摊了”

    蒙自路的小摊子,胡阿婆从2001年就开始摆了,与城管的游击战打了16年,但这份生意她非做不可。

    一年365天,阿婆坚持每天出摊,风雨无阻,即使春节也不放假。

    照理来说,摆摊这么勤,攒下的钱应该不少,阿婆却说:“我今年就79岁了,这么多年就围着一个‘苦’字了。”

    阿婆年轻时在机关食堂做饭,1993年,阿婆的第一任老伴过世了,“老伴一走,日子就不顺了。”小儿子被人忽悠开工厂,于是就把阿婆的房子卖了,还让阿婆借了几十万元给他投资做生意。结果工厂破产,小儿子人也不回来,几十万元的债没有人还,阿婆只能一个人背。阿婆好强,牙齿打落了往肚子里咽,没有找人帮忙,一个人照顾小孙子,每天出门摆摊卖小吃,早上六点卖鸡蛋饼,下午两点主打油墩子。

    那段时间,讨债的人隔三差五上门,阿婆每天以泪洗面。生无可恋的她路过黄浦江三次,想跳下去一了百了。但是转念一想,自己这样“解脱”了,欠别人的钱怎么办? 不能让别人不好过,于是回头继续摆她的小摊。

    阿婆卖了十几年油墩子,赚来的钱都用来还债了。如今她住在9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和现在的老伴相濡以沫。房子里没有卫生间,洗澡只能用盆子。虽然日子苦但两人从来没有吵过架,阿婆喜欢老伴的实诚,老伴喜欢阿婆的热心肠。

    现在阿婆的油墩子火了,生意很好。很多松江、闵行的食客大老远开车过来,一开口就要20、30个,不过让阿婆为难的是排在他们后面的人就要等很久了。按现在的情况,欠的债大概还有3年就能还清。阿婆现在的设想是,到时候,油墩子估计就不卖了,也没想好做什么,肯定是要好好先休息一下。

    弄堂中的粽香

    凌晨3点半,61岁的马丽华在弄堂口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将自家招牌的粽子分锅盛放,压上钢板,加水慢煮。清晨7时,第一锅粽子刚刚煮好,稻米带着粽叶清淡却悠长的香气,幻化出另外一种滋味在弄堂口四溢,食客们闻味而动。

    陆家浜路“马阿姨特色粽子”店长是马丽华现在的身份,店里每天都要卖出近千只粽子。从最初觉得包粽子好玩到如今成为“网红”,她的初衷从没改变———要让更多人尝到小时候的味道。

    上海的弄堂或许是传统手工粽子传承最多的地方,马丽华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端午时节跟着家里的老人一起包粽子,中国最古老的稻种文化就在这一过程中慢慢扎根。

    8年前,马丽华退休后在弄堂里开了家内衣店,看店时闲来无事常常自己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包得多了,就送给街坊邻居一些,大家都大赞味道好,还怂恿她去售卖。

    退休后的生活虽然平静幸福,但马丽华总觉得缺点什么。一次,她在报纸上看到肯德基创始人66岁才开始创业,就动了卖粽子创业的心思。2009年,马阿姨第一次带着新鲜的粽子在自家小区里摆小摊,“不一会儿,我的粽子就卖光了,他们还问我明天来不来,说和在五芳斋吃到的味道差不多,”马阿姨说着用力地挺了挺腰,卖粽子的日子就这样开了头。

    取粽叶、盛糯米、配五花肉、包裹粽叶、绑棉线……马丽华包粽子的时候最认真,一分钟不到就能包好一只。她面前的盆里是调拌好佐料的糯米,粒粒饱满,旁边的碗里是浸过酱汁的一条条新鲜五花肉,一只只包好的青色粽子则整齐地堆成了一小垛,煞是好看。

    

    粽子好吃的秘诀

    马阿姨卖的粽子有鲜肉、蛋黄鲜肉、赤豆、蜜枣等8个品种,对于原料她最为讲究。同样是粽子,能有多大的差别?“马阿姨家的粽子,个大、肉多,好吃又实惠。”这是弄堂里一些居民的评价。“粽子一只足有五六两重,被糯米包裹的大肉更是实在,好几口下去依然有肉。这样的实诚风格,至今未变。”

    “我们的粽壳,都是市场中上好的粽叶,肥大又结实,还散发出清香。”马丽华说,包粽子用的棉线都是全棉的,粽子里的糯米也是优质原糯稻,糯性很高,即使冷了,也十分软糯;粽子里的肉,用的都是本地五花肉,口感特别好,所有食材都需要提前预定。

    粽子好吃的另一个秘诀,则是老伴陶仲仁每天调配的糯米,“其实也没有什么秘方,就是酱油用得好”。马丽华说,夫妻俩都是老粮食局出来的,对吃十分讲究,只要都用最好的食材,一定会成为“网红”。

    “要做就做得正宗,按照传统的做法来。”马阿姨一边说,一边麻利地从锅里拿出一个鲜肉粽,盖子合上时空气里还流淌着一股粽叶的清香。棉绳包裹着的鲜肉粽鼓鼓囊囊的,马阿姨用右手轻轻一拨一拉,一条长长的草绳就被剥下,左手再飞快地剥下粽叶,不过几秒就能看到散发着浓郁酱香的粽肉,让人垂涎。

    让马阿姨高兴的是,不少热衷洋快餐的孩子如今都喜欢上了她的粽子,“来买粽子的孩子或许不知道粽子的做法,但是那种香糯的口感承载着家乡和家里的味道,会留在了他们的记忆中。”

    摄影:祝越题图,右:王阿姨夜市的传统小吃“料正味美”。       摄影:袁婧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