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
2
要闻

上海市社联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推动理论与改革探索实践良性互动———

凝聚“五路大军”服务伟大时代


    ■杨金志 吴振东 刘品然

    在上海,有一批人被赞誉为“五路大军”,他们就是分布在各大高校、党校、社科院、部队院校和党政企事业单位研究部门的众多社会科学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五路大军”被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功地凝聚成一个“集团军”,勇立时代潮头,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服务大局:“软科学”成为“硬保障”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第一个省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几十年来,上海市社联在海内外形成了相当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指针。近年来,上海市社联以讲话精神为指引,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发动组织全市社科工作力量,系统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重大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围绕上海自贸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等重大部署,上海市社联及其所属100多个学会相继推出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

    2013年,新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成立,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怎么办?“‘五路大军’召之即来。”第六届上海市社联主席秦绍德说,上海自贸区成立前后,上海市社联先后参与承办以自贸区建设为主题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召开自贸区建设研讨会和学术茶座;邀请自贸区研究领军人物在学术年会大会发表主旨演讲;先后出版 《自贸区150问》《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研究报告集》 等图书,引领自贸区研究风气之先。

    在学术界,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综合性科学叫做“软科学”。“上海市社联的实践和贡献证明,‘软科学’不软,它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硬保障’。”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说。

    社科科普:从“高大上”到“贴地气”

    社会科学的普及,对于提升公众精神文明素养和城市软实力具有重要价值。在社会科学的普及方面,上海市社联始终不遗余力。

    说起“东方讲坛”,很多上海市民都要翘大拇指:“蛮灵的,我在家门口的社区文化中心就听过讲座。”上海市社联2004年推出“东方讲坛”,让国内外一流权威的专家学者,跟广大市民直接面对面交流。十多年来,东方讲坛已成为上海滩经久不衰的“群众节目”。目前,讲坛设有覆盖全市城乡的373个举办点,每年举办讲座2000多场,其推出的形势与热点、文化与人生、职业生涯、经典艺术、平安上海等系列讲座,广受群众认可。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杨洁勉研究员介绍说,学会长期参与上海市社联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和上海图书馆的市民讲座,深入浅出分析国际热点问题,向社会大众宣讲国家的外交政策。善用媒体,也是这个学会科普工作的一大特色。“不少会员活跃在国际问题的媒体节目上,学会还通过各种新媒体传播普及国际问题知识,发挥了正能量和主渠道的作用。”

    每年10月举办的上海市社联“学会学术活动月”更是学界的一个“嘉年华”,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年。一个月内,活动周要召集上百场生动热烈的学术研讨,汇聚四面八方的学术百家。如今,已有越来越多“80后”学者的身影,作为“主角”活跃在各种大型学术活动中。

    激扬活力:从“有历史”到“善创新”

    上海市社联的历史底蕴很深,几十年来大家迭出、成果丰硕;上海市社联又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群众学术团体,在为大局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同时,它自身也在努力求新求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社联积极组织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为引领和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智库”是一个新鲜事物。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最早的社会智库之一。在上海市社联的鼎力支持下,二十多年来研究院成果斐然。据院长鲍宗豪教授介绍,研究院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明城市评选表彰测评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全国600多个城市,是2005年至2015年先后四届文明城市评选的主要标准。“今年年初,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 《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更加信心十足。”鲍宗豪说。

    2015年以来,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群团改革试点。上海市社联作为上海市第二批群团改革的试点机构,正在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以使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的综合优势得到更好发挥,为推动理论与改革探索实践的良性互动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