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07日 星期五
4
专版

倾心实现宋庆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夙愿 倾力迸发创新志“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的能量

演亮主旋律:出戏、出人、出影响力

———写在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创立70周年之际


儿童剧《雁奴莎莎》
儿童剧《白马飞飞》
儿童剧《享受艰难》
儿童剧《灿烂的阳光》
儿童剧《彩虹》
儿童剧《蓝蝴蝶》
上图为上世纪50年代宋庆龄和剧院演职员在一起
左图为1964年,周恩来接见《小足球队》演员
上图为残疾人艺术培训(化妆班)
上图为提篮桥阳光之家志愿者活动
上图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上图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
左图为任德耀(右3)和《马兰花》导演孟远(左1)与演员们讨论剧本
下左图为1956年版《马兰花》剧照
下右图为《童心》剧照

    2017年2月1日,农历初五。华山路643号,马兰花剧场。上午10点后,一位看上去60开外的老人挽着5岁小孙女的手,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剧场。“我是看着儿童剧《马兰花》长大的。今天领着小孩再次来到这里,我是重温旧情,而对孙女来说,这是我给她的新年礼物。今年正好是剧院建立70周年了吧。”他乐哈哈地说。

    很难想象,一出戏能这样快乐地伴随儿童幸福的童年,留下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一个剧院能与儿童成长这样紧密相连,烙下成长最清晰的痕迹。

    这样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身上产生了。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是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站在缔造国家未来的高度,以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理念为宗旨,希望“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于1947年4月10日创立的全国第一家公益性、教育性的国家专业儿童艺术院团。

    剧院的诞生,是发展儿童戏剧的福音,也是振兴民族文化的强音。她,拉开了中国儿童戏剧新发展的新征程,是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为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成长注入了美育的营养剂。

    改革开放以来,剧院高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儿童戏剧艺术、振兴儿童戏剧教育、哺育儿童美好心灵的旗帜,肩负使命、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在儿童戏剧的高度、广度、深度上有所作为,在儿童戏剧教育有形、有序、有力上探索有方,成就了儿童戏剧繁荣的大戏,壮大了儿童戏剧工作者队伍,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上海市委市府、市委宣传部和中国福利会的关心支持下,剧院创作了《雁奴莎莎》、《白马飞飞》、《享受艰难》等多部优秀剧目,三次荣获中宣部等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荣获文华奖、金狮奖和全国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大奖。

    以出戏立基:创作近400个儿童剧目

    演出19000余场

    戏剧是直通儿童心灵的“暖房”,出戏、演戏是剧院的固本。以戏引人、以戏服人、以戏悦人,是剧院70年缤纷舞台的“主戏”。

    几代儿童戏剧工作者在宋庆龄办院方针的指导下,励精图治,不辱使命,创作演出了近400个题材各异的儿童剧目,累计演出19000余场,观众达1639多万人次,教育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表》作为首演剧目 《马兰花》成经典创立之初,宋庆龄亲自选定了董林肯编剧、鲁迅翻译的苏联儿童剧《表》作为首演剧目。之后,著名的儿童话剧《小马戏班》,童话木偶剧《快活的日子》也孕育而生。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剧院产生了很多代表作。苏联儿童话剧《小雪花》、儿童舞剧《时刻准备着》、苏联童话剧《小白兔》、儿童话剧《友情》、童话剧《马兰花》、话剧《小足球队》、儿童剧《童心》都是一个时代的话题。其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先后3次观看童话剧《马兰花》的演出,并对剧本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童话剧《马兰花》成为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之一。

    ◆每年新创作剧目3-4部

    目前,剧院每年新创作剧目3-4部,既有经典大戏的创排,如无场次话剧《灿烂的阳光》、儿童音乐剧《成长的快乐》、儿童剧《彩虹》、《泰坦尼克号》等剧目,也创作了一批小制作的低幼儿童剧和校园课本剧,如童话剧《小魔盒》童话梦工坊(1-4季)、儿童剧《宝莲灯》、《花木兰》、《司马光》、《小布丁和大画笔》、《超级拯救》、《绘本剧系列剧》第一季等剧目。大小戏交相辉映,在艺术价值及市场反响上都收获累累,契合了各年龄层次观众的观演需求和审美心理。

    ◆为弱势儿童鼓与呼

    近年来,剧院贴近现实生活,搭准城市脉搏,反映弱势儿童的生存和心声,先后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

    如,儿童话剧《灿烂的阳光》,2008年10月30日,首演于虹口区工人文体活动中心。本剧反映讲述的是智障少年的生活。编剧杜村选择了胡锦涛总书记曾视察过的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社区的阳光之家作为体验生活点。剧中主人公智障少年林志君的原型就是这里的学员贺志君。该剧除全国各地巡演,还远赴俄罗斯和台湾地区交流演出,深受好评。

    再如,儿童话剧《小八腊子流浪记》,2014年12月12日,首演于马兰花剧场。这是一出经典上海味道的儿童话剧,讲述一群无家可归的可怜孩子流落到上海街头,他们各种各样的工作都做,就为了勉强讨个生活。他们用乐观的精神面对苦难、化解危机、互相温暖。苦难再重,也阻挡不了孩子们的穷开心!

    以出人立足:儿童戏剧人才脱颖而出

    出人是儿童戏剧发展的“摇篮”,出读懂儿童之人,出深谙儿童戏剧之道之人,出表现儿童戏剧德艺双馨之人,是剧院的根本。以出人壮大队伍,是剧院70年璀璨舞台的“主题”。

    ◆老一辈儿童戏剧工作者堪称典范

    1946年秋,宋庆龄在上海会见戏剧家黄佐临,表示希望中国有个专为儿童演戏的剧团,她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不久,黄佐临通过上海文艺界的中共地下党员刘厚生的介绍推荐张石流和任德耀到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会基金会工作,着手筹建儿童剧团。

    黄佐临,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协上海分会副主席,著名话剧、电影导演。导有话剧《布谷鸟又叫了》、《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刘厚生,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秘书长,第四届副主席。先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编审。著有文集《刘厚生戏曲长短文》,撰写有大量戏剧评论文章共计数百篇等。张石流,1947年春,在宋庆龄领导下,与任德耀一起筹建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儿童剧团成立首演剧目《表》任导演,后在儿童话剧《小马戏班》任编剧、导演。任德耀,与张石流一起筹建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历任团长、院长等职。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0月后,任名誉院长兼艺术指导,一级导演。在儿童戏剧领域辛勤耕耘52年,共创作了23部儿童剧,导演各类剧目38个,其中有10出戏获得市级和国家级奖励。其中 《友情》、《马兰花》、《小足球队》、《宋庆龄和孩子们》、《魔鬼面壳》等剧目,已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儿童戏剧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在儿童戏剧的编导、导演、舞台美术、剧院管理、剧目建设、人才培养、戏剧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先后荣获宋庆龄樟树奖、中国话剧荣誉金狮奖、全国优秀儿童少年工作者称号和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儿童戏剧新人辈出

    剧院,是儿童戏剧人才成长的大本营。70年来,一代代儿童戏剧工作者在这里茁壮成长,并挑起大梁,蔡金萍就是杰出代表,从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学馆学习起步的蔡金萍,先后在儿童剧《长发姑娘》、《花木兰替父从军》、《威尼斯商人》、《雁奴莎莎》、《享受艰难》和《带绿色回家》等剧中出任主角,由于德艺双馨,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优秀导演奖”、管理奖,参演剧目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1995年,她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三届话剧“金狮奖”。2015年9月15日,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近年来,还有一大批青年演职人员脱颖而出。有李敬慧、黄明媚、邵诣、张玥、张晶晶、周蕾、王海洋、王耀琦、杨馥菱等青年演员,荣获了国家和上海市各类奖项。有杜邨、洪靖慧、戚晓芸等中青年编剧,创作出各类题材的优秀作品。有任杰等舞美设计人员获得了全国舞美设计大奖。

    ◆戏剧工作坊培训艺术师资

    2010年起“上海市学校戏剧骨干教师培训班”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承办。对象从最初仅面向全市中小学艺术教师,逐步发展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教师、家长乃至社区,形式也更具多元化———讲座、座谈会、朗诵会、辅导及比赛等。工作坊旨在以深入浅出的公益培训服务和大戏剧艺术的推广,激发、培育更多观众进入剧场,陶冶艺术审美情操,用戏剧去培育下一代,点燃他们的想象力。

    ◆上海儿童艺术进修学校培育小演员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附属)上海儿童艺术进修学校,成立于2000年,是一所以儿童戏剧为主要课程的上海市5A级培训机构。致力于为儿童进行戏剧普及,培养他们对戏剧的兴趣。儿童戏剧表演课程是艺校品牌课程,拥有的师资团队、成套教材、教学大纲、以及学校管理均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马兰花少儿艺术团是由艺术进修学校创办的业余少儿文艺团体,艺术团是小演员的戏剧实践平台,每年都有数十次社会实践演出活动。

    以出影响力立身:承担社会责任

    辐射教育功能

    影响力,是儿童戏剧教育的“中枢”,在影响力上产能,是剧院的精粹。以弘扬核心价值观出影响,以承担社会责任感出影响,以服务儿童成长出影响,是剧院70年励志舞台的“主流”。

    ◆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现艺术教育作用剧院扎根人民,深入基层,长期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与徐家汇街道合作12年,举办了徐家汇亲子广场演出,坚持与上海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合作5年,陆续举办了残疾人文化艺术培训以及上海市“阳光之家”艺术体验活动等共建活动,与龙华烈士陵园合作11年,开展了“龙华魂”暑期中小学生课本剧汇演。

    ◆瞄准社会热点,深扎基层出成效

    儿童剧《彩虹》是剧院于2012年12月创排的一部优秀的原创儿童剧作品。取材于中学生的生活,以上海和云南德昂族乡中学生对口交流、互相体验对方生活环境为契机,谱写了一首阳光、青春、梦想的赞歌。该剧在2014年11月荣获了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举办的中国戏剧奖剧目奖,编剧汪浩也荣获了优秀编剧奖。为了增强民族特色,让剧作更扎实感人,2016年4月,导演蔡金萍还率领儿童剧《彩虹》剧组主创人员赴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行采风,为剧目进行精品化打磨。经过二度创作,少数民族德昂族的地域特色、茶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音乐舞蹈都被融进了整部剧中,提高了整体艺术效果。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在观摩后说:“《彩虹》贴切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主题,对上海青少年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在这个多媒体和信息化迅速普及的时代,《彩虹》把上海对口援边的这个背景结合在一起,让城里的孩子把现代化信息传播到山里,这一点非常具有意义,以后这个剧目还可以下学校去演,甚至去云南演,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有机会观摩。”该剧还作为唯一的儿童剧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荣获最佳舞台美术奖,受到广泛好评。

    ◆发挥艺术功能,志愿服务显真情

    为了提高残疾人士的艺术欣赏力和综合素质,给予他们享有“接受社会艺术教育”的权益,剧院自2008年开启了剧院青年党团员开展的“阳光之家”志愿者服务活动。自2012年以来,剧院又与上海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合作,举办残疾人文化艺术培训班、阳光课堂等公益活动,给予残联学员相关艺术培训,帮助他们在全国性比赛中得奖。

    说起剧院和阳光之家的缘分,不得不提到青年演员邵诣。2008年10月,国内首部智障人士题材的原创舞台剧《灿烂的阳光》建组,青年演员邵诣被委以重任,成为剧中重要的男配角———饰演智障人士林志君。自此,便开启了邵诣与阳光之家之间的特殊缘分。为了排好这台戏,邵诣跟着剧组多次到曲阳“阳光之家”体验生活,参与到“阳光之家”的学生、老师和志愿者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与他们打成一片,同上课同游戏,和他们一起学习做绢花,学茶艺。除了剧组组织的下生活外,邵诣还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去“阳光之家”做志愿者,看他们的演出,和他们聊天,与老师交流。渐渐的,他发自内心体会到了这些弱势群体拥有的珍贵———纯真、热诚、善良。渐渐的,他融入到了智障人士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与他们打成一片。邵诣总是将大多的空余时间放在了照顾“阳光之家”的孩子们身上,并把上海戏剧最高奖———白玉兰奖的8000元奖金捐给了曲阳街道阳光之家。每年的3月5日,剧院集体组织为“阳光之家”这一特殊群体送上来自社会的浓浓温暖及关怀。这群充满阳光的剧院志愿者为智障人群带去舞蹈,唱歌,小品,带去欢身笑语,不计回报。

    ◆走出国门演出,举办9届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

    “走出去,引进来”,是剧院一贯对外文化戏剧交流的宗旨,剧院先后赴俄罗斯、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巡回演出,使中华儿童戏剧事业不仅植根于本土,而且还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亮,在外国少年儿童观众中留下了美好印象。同时,举办了九届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来自英国、美国、克罗地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剧和木偶剧团来沪演出,成为上海少儿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

    以事业发展立业:上海儿童艺术剧场

    马兰花剧场  微剧场

    剧场,是呈现儿童戏剧的“舞台”,壮大、提升剧场是剧院的强身。开拓剧场、提升剧场、完美剧场,是剧院70年激发活力的“主业”。

    新时期,儿童戏剧事业蓬勃发展,并不断开拓新领域,拓展新渠道。先后成立了上海儿童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马兰花剧场和上海儿童艺术剧场。

    ◆创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上汽荣威儿童文化中心)

    剧场位于上海市苗江路800号黄浦江畔,2013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是一个多功能的剧场,占地面积10528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8平方米,中心剧场具有1088个座位,剧场还配有4个电影厅和17间艺术培训教室。其前身曾是2010上海世博会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管理。不仅能满足现代儿童戏剧对舞台的需要,而且还能兼顾其他不同类型演艺活动的需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主要以引进海内外优秀儿童剧为主,让小观众了解多元文化,开拓想象的边界。

    ◆改造马兰花剧场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马兰花剧场位于上海市华山路上,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址内。马兰花剧场设二层观众席,475个座位,阶梯排座,使每一位观众的视感与听觉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马兰花剧场主要演出剧院创排的经典剧目,用镜框式的舞台为小观众呈现多样式的儿童剧。

    ◆改建微剧场

    微剧场是继马兰花剧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之后,由原来的马兰花剧场黑匣子改建而成的第三剧场,内有100个座位。微剧场主要演出剧院创排的亲子互动游戏剧、绘本剧、物品剧、肢体剧等。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党总支书记戚恩伟曾做客东方网,畅谈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70年来的发展以及在“一团一策”改革下面临的新挑战。他们表示,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承宋庆龄先生倡导的“实验性、示范性”办院方针,围绕《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一团一策”工作方案和激励办法,不断推进落实。努力迎合新时期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探索,创作符合时代的各种风格、题材的儿童剧,坚持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儿童的人格塑造、素质教育方面积极发挥儿童专业文艺院团的引领作用。

    “从事儿童戏剧工作的人,我们的心是跟孩子们一起的。”面对几十年来关注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大小观众们,蔡金萍说,“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用心、用情、用爱去做戏,去回馈和回报广大关注我们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大小观众。”

    倾心实现宋庆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夙愿,倾力迸发创新志“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的能量,出戏、出人、出影响力,站在剧院70年新的起点上,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必将在繁荣儿童戏剧、做实儿童戏剧教育领域再出“新戏”! (撰稿/苏军)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