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清明前后,沪上戏曲界多场缅怀已故老艺术家的活动陆续推出。上海大剧院连演两场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纪念演出,《风·范》越剧宗师范瑞娟追思会日前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上海昆剧团举办“水流云在———昆曲音乐家辛清华、顾兆琪纪念演出”。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梨园记忆”第一期围绕缅怀京剧表演艺术家方小亚展开。
追远意在抚今。在缅怀老艺术家之余,他们的艺术创作之路也给当代戏曲人留下思考———老艺术家以精湛的技艺和开放的思维,让传统艺术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有着各具特色的时代面貌。而对于后辈,专家呼吁不仅要继承艺术精神、借鉴思路,也要整理老艺术家留下的艺术财富,留下传统艺术在每一个时代的华彩篇章。
“老师57段唱腔我学了几段?”
范瑞娟的纪念演出中,集结了来自上海、杭州、宁波、南京、温州等地九代范派弟子,带来20多段范派经典唱段,其中不少已有数十年未见于舞台。
上海戏剧学院从事越剧教学工作的韩婷婷参与了此次演出,致敬之余也是对范派小生经典剧目和唱腔的一次梳理。几代人越是深入其中,越是懊悔:“最近我翻看老师范瑞娟的唱腔集,一本是1983年出版的有36段唱腔,另一本2003年出版的,里面有57段。守着这座艺术宝库,我扪心自问———我学到了多少段?”
都说越剧擅演风花雪月,可在范瑞娟的舞台人物“履历”里,爱国诗人陆游、忠王李秀成、南宋名将韩世忠等英烈人物不在少数。以柔情诗意见长的越剧旋律,在表现这些人物时,范瑞娟丝毫没有削弱其英武威严之气,为越剧在表现题材和手法上积累下丰厚的“家底”。
通过范瑞娟老师的一个一个剧目的连缀,能够看到这一百多年来,越剧前辈所走过的路,同时也为当下的越剧创作提出问题———戏路好像走窄了?
老笛师自费10万元出版曲谱
台前需要开拓思维,幕后也要有所发展。
都说戏曲乐队是傍角儿的艺人,更重伴奏而少表演,常年在舞台追光灯视野之外。可别因此小瞧了他们,能不能托住台上演员的表演同样见功夫。笛师顾兆琪少年时期就能背出百余出戏,因而在台上演出,别人看的是曲谱,他看的是台上的演员,哪里跟得紧一点,哪里情绪铺垫得足一些,配合得好,戏味儿才足。
2002年顾兆琪还自筹10万元出版了一本曲谱。别人以为他“闲钱太多”,他自序的这番话就是最好的回应:“昆剧之振兴,首在于普及昆剧之曲;而欲普及昆剧之曲,又必先有昆剧之谱。”
而今能够从事戏曲作曲和唱腔设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以至于一些资深作曲家常常身兼多个剧种好几部新戏唱腔设计的工作。
顾兆琪的弟弟顾兆琳也是昆曲作曲家,他认为,如今不仅要台前的演员代代传承,更希望乐队、作曲等从事这个剧种的各类人才共同成长,唯有如此,才能留给下一代人更完整、更活色生香的昆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