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子顺
“中非影视嘉年华”活动暨斯瓦希里语版电视剧《西游记》首发仪式近日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斯语版《西游记》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译制,并在坦桑尼亚国家广播公司(TBC)首发。
坦桑尼亚观众对中国电视剧并不陌生。2011年,斯语版《媳妇的美好时代》(以下简称《媳妇》)在TBC首播,创下52%的收视率纪录。此后,《金太狼的幸福生活》《老妈的花样年华》和《老爸的心愿》等电视剧也陆续在坦热播,并很快在东非斯语圈掀起“追剧热”———“黄金时间”一到,一家人必定会守在电视机前,一集都不愿落下。
虽说人种、肤色有别,但各国民众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家庭“矛盾”大致相似,这也使得非洲观众观看中国家庭剧时的代入感非常强烈,甚至有许多坦桑尼亚人喜欢用《媳妇》中女主角名字“毛豆豆”亲切地代称中国年轻女性。《媳妇》中“毛豆豆”的扮演者海清曾发微博称:“《媳妇的美好时代》热播非洲再次证明,生活虽然有国界,但婆媳问题无国界!”可谓是一语中的。
相比之下,斯语版《西游记》在TBC开播更具深远意义。《西游记》电视剧属于古装神话题材,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蕴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包含着许多中国道教、佛教文化色彩,若能在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坦桑尼亚引起共鸣,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积累宝贵的经验。此次译制的斯语版《西游记》是最经典的六小龄童版本,好故事、好演员,再加上国际台的悉心译制配音,最大程度上确保坦桑观众也能感受《西游记》的非凡魅力。
回首过去,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有句著名的轻蔑之言:“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言下之意中国虽然能出口电视机,但无法输出像样的文化作品。“铁娘子”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曾经的英属殖民地坦桑尼亚,现如今最火爆的电视剧恰恰是“中国制造”。而且在肯尼亚、埃及、塞内加尔和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越来越多当地民众通过观看当代中国电视剧了解中国社会,越来越多非洲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