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畏
回望5000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总让我们振奋。我们从哪里来,如何面向未来,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发展,是新的历史形势下摆在每一个文化人面前,值得重新思考的新命题。
我们构想“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的主旨,正是想梳理中华文明的源头。神话是各民族文化意识萌芽时期的创造,蕴藏着祖先对自然和世界的原始认识及丰富的想象。正如古希腊神话之于欧洲文明,上古神话之于中华民族之魂,先古人民为了生存试图与自然抗争的愿景和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留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祖训。
上古神话如今普遍认为诞生于人类蒙昧时代,那是一个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代。尽管有涉及中华神话的大量古籍存在,也有不少研究神话的学术成果,但是相比较西方文化,我们的研究整理明显不够系统,神话的普及还远不到家喻户晓的程度。由于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使我们的祖国经历了漫长的屈辱和苦难,文明的断裂、文化的缺失让我们深切感到重新塑魂铸魂的必要性。当我们的祖国在日益强大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思想系列,建立起中华民族的历史观,自信地面向世界,在国际语境中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维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初哲学思想体系的雏形。盘古开天的创造性(区别于西方上帝造人的学说),天人合一的科学性和以中原为平台各民族融合的文化传统,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
项目的初创阶段,我们意识到,最大的难度在于神话人物的形象塑造。我们不得不努力回到历史场景,回眸往昔的那些重要考据。今人塑造远古的神话人物,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但这样的想象也要求我们基于更多经得起推敲的历史合理性。古希腊神话的产生,是基于希腊人的生存需要。不难发现,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诸神自己过着人类的生活,因而证明人生的合理性。与希腊神话的历史情景一样,人为生存的抗争是如此坚强,因此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显得尤为珍贵。这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品格,是我们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有哲人曾说,神话有一个伟大的优点,凡是意识永远抓不住的,在神话中都可以通过感官和精神看到被保留下来。就像灵魂永远包围着肉体一样,灵魂正是由此通过肉体映入我们的眼睛,对我们的耳朵说话,由此,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塑造成为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件。古籍尽管浩瀚,但下工夫整理,头绪可以一点点理清。然而,神话人物形象严重缺失,让广大民众喜爱且达到公认程度的神话人物更是凤毛麟角。大众相对熟悉的神话人物,大体集中在《西游记》等文学读本里,与远古创世神话的人物形象关系不太大。诸神的形象对当今创作者来说都很茫然。即使大家比较熟悉的后羿与嫦娥,我们记得的仅是他们的动作,一个是弯弓的大力,一个是飞天的婀娜。与西方神话中具体生动的形象,存在较大的距离,对本项目构成巨大的挑战。
如何把神变成人,是神话绘制的观念转变,也考量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古籍的记载,神话人物常有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塑造唯美可爱的人物形象很不容易。在不断研究探讨中,一位学者表达了“远古祖先都有图腾崇拜,图腾的应用在头饰和武器的装饰上”的观点,给绘画的作者们寻找到一个避免半人半兽形象出现的合理性。诚然,应该认识到这些神话人物最初其实都是基于人类的形象产生的。“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而伏羲和夸父则象征着一种男性的力量,有了这些理解,这样的塑造便不再令人感觉难以触及。而上古神话中还蕴含那些阴阳、八卦的隐喻,这些以往看来很晦涩、难懂的内容也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融入了故事情节,变得更为贴近现代审美,更便于现代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特定的历史情景下塑造特定的神话人物是创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如何理解人物,塑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需要创作者的情感投入,情怀的表达,才可能承载起这份沉重的英雄力量。西方神话人物通过几百年的反复创造,已逐渐深入人心。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凡是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形象,均是漫长的普及、提高和互相作用的结果。我们从连环画绘制着手,解放自己的思想,充分发挥画家们独特的、个性化的想象力,让创作走到大众的视野中去,获得滋养而进一步提高。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的创作是当今对中华文明寻根问源的实践,是立信塑魂的需要。艺术创作的样式是多元的,而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更是一致永恒的主题,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便是这项工程构建的意义所在,激发艺术家的初心、忠心和童心。我们将会与更多的艺术家一起,与民间智慧携手创造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形象。经历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礼,这些上古神话形象自然会丰满起来,生动起来,最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为中华文明源头的梳理,作出今人的奉献。
(作者系上海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