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纾文
随着核问题淡出人们的视野,伊朗又开始成为不少骨灰级旅行者的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人踏上旅程,去感受这个在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东方与西方之间徘徊的国家。如果你有兴趣去体会这些因素的完美融合,那么最好的选择,莫过于亲历一场伊朗人的婚礼。
“金币协议”下的契约婚姻
过去,当一位伊朗男孩到了适婚的年龄,他的家人就要开始为其找寻未来的伴侣;而今天,更多的男生会在生活中邂逅意中人。但无论通过怎样的途径,伊朗至今仍保留着由男方家庭上门提亲的传统。通常情况下,男方家长会带上鲜花和糕点亲临女方家,被提亲的女孩只有在父母喊出“奉茶”后,才会出现在客人面前。如果双方长辈对孩子们的结合基本认可,那么两家就会启动下一步程序:“契约”谈判。
尽管婚后伊朗妇女不必改变自己的姓氏,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恰恰相反,伊朗已婚妇女必须得到丈夫的许可才能申请护照、继续学业或参加工作。因此,在订婚前,双方会就女方在婚姻中所享有的财产支配权、教育权、工作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商定的结果都会以条款的形式反映在结婚证上。
生活的琐碎或许不会被尽数纳入,但有一项内容一定会出现在结婚协议上,那便是Mehrieh———类似中国婚姻中的“礼金”,但又不尽相同。Mehrieh如今是以金币的形式存在的,但老一辈人的结婚协议上写的是“土曼”(伊朗货币单位),只是由于后者不断贬值,才被金币替代。在今天,Mehrieh的数目从数十到上千不等,它的存在不是作为支付给女方家庭的“抚养费”,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妻子经济上的安全感,因为通常这笔钱只有在离婚时才会兑现。
订婚仪式等同于“领证”
谈妥了“伤感情”的条条框框,甜蜜的订婚仪式终于到来,这在伊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新人将在订婚仪式上签署包含有Mehrieh和其他约定的结婚协议,随后便成为合法夫妻。
从本质上看,伊朗的“订婚”等同于国内的“领证”,但在细节上要多出好些讲究。订婚仪式当天,新郎除了穿上西服,通常还要系上领带以表重视(领带在伊朗被视作西方文化的象征,因此很少被使用);新娘更是精心打扮,甚至着婚纱出席。在亲人们的见证下,主持人首先吟诵古兰经,新人在“真主的注视下”签写结婚协议,随后双方交换戒指。紧接着,亲人们会在新人的头顶上方摩擦精美装饰过的大糖块。糖屑落到新人身上,喻示他们未来的生活充满甜蜜。
订婚仪式后,男女双方便可一同外出旅游,而不必惧怕风化警察的盘问,不过在举行婚礼之前,很少有新人会共同生活——通常,订婚仪式和婚礼间隔的时间短则两月,长则两年。
“看不到新娘”的婚礼现场
婚礼当天,新郎首先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在婚庆公司的帮助下完成婚纱摄影,随后赴酒店出席晚宴——这看起来和国内的婚礼没什么区别,但也不乏新鲜元素。比如,在私家车十分普及的背景下,婚庆公司并不提供租车服务,而是由新郎亲自驾车迎娶新娘,新娘上车后则会坐在副驾驶的位子陪伴新郎。再比如,伊朗政府虽然对妇女在公共场合的着装有着严格要求,但对身着婚纱的幸福新娘倒也可以网开一面。
晚宴是婚礼的重头戏,亲朋好友应邀前来,向新人送上祝福和红包(里面装的是金币)。遗憾的是,前来赴宴的男宾客是见不到新娘的,因为不论承办婚礼的宴会厅档次如何,都必须按照规定将婚礼现场划分为男宾区和女宾区,新郎可以到女宾区走场,新娘却不被允许出现在男宾区。为能悄悄拉开两个会场间的帘子,许多新人不惜驱车上百公里到远郊的婚庆场所筹办婚礼。
在国内,新人是主角,宾客是观众。而在伊朗,新人们像蜡像一般端坐在台上无人问津,宾客们却载歌载舞——这颇有些“财主”在自己赞助的高级派对上俯瞰芸芸众生尽情享用的意味。婚礼过后,亲朋好友通常会收到新人赠送的婚纱照,依照当地习俗,照片应摆放在自家显眼位置以表重视,所以在伊朗人家中看到婚纱照,而里面并非男女主人,千万别觉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