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28日 星期二
6
教科卫;公告

胸科医院首席肺癌专家提醒———

别给癌症患者胡乱搜集偏方


    本报讯 (记者陈青)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发起、阿斯利康中国支持的“肺凡力量”肺癌患者教育项目近日在上海正式启动。上海市胸科医院首席肺癌专家廖美琳教授提醒说:在获取癌症相关知识及诊疗建议时,应寻求正规渠道及医生的帮助,听从专家建议,避免其他“不靠谱”渠道的干扰,而作为患者的家人和朋友,此时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息,协助专家进行心理治疗,而不是忙于搜集偏方,甚至瞎出点子。

    83岁的廖美琳从事肺癌研究与治疗已40余年,在她看来,相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今的肺癌诊疗手段与药物已经大大提升,第一代、第二代,直至第三代靶向药物层出不穷,耐药问题正在得到改善,免疫疗法也正在努力尝试突破,患者可以应用的疗法越来越多,对应的生存期正在逐渐延长,肺癌已不再等同于死亡。

    “现在每家医院都有不少活过8年,9年,甚至10年的肺癌患者。”廖美琳表示,“但肺癌患者一定不要看着靶向药物多就要去尝试,服用靶向药物之前,必须要做基因检测,只有对应基因发生突变才能服用,而免疫疗法也有着严格的适应人群限制,切不可盲目追求先进疗法。”

    眼下网络时代信息浩如烟海,癌症患者经常需要面对无数信息。但在专家看来,家人和朋友此时应当积极帮助患者树立抗癌信心,而不是手忙脚乱瞎出主意,或者四处寻找偏方。廖美琳建议:“对于治疗建议和疾病信息,应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根据医师的建议进行治疗,患者个体的差异导致了治疗方式和效果的千差万别,个体间的经验并不通用。”

    由于大部分癌症患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为此廖美琳建议,此时的家人一定要注意,不要歧视和冷落癌症患者,也不必过分小心而产生疏离感,尤其是不要刻意的挑食,或者实行分餐制等容易引起患者心理波动。

    对于有些家庭热衷于为患者买各种名贵补品“调养”“增强免疫力”的行为,廖美琳建议,从战术上重视,从心理上藐视,愈是看重,反而难以释怀,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对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廖美琳建议:“市民应该像看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看待癌症,癌症也可以成为慢病疾病。”

    据了解,“肺凡力量”肺癌患者教育项目计划4月将在广州、南京、西安、成都等10个城市开展线下专家讲座,通过线上患者社区“觅健”持续招募患者参与活动。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