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24日 星期五
6
教科卫

关乎母语,更应严谨

樊丽萍


    “今后的语文教材,涉及科技内容选文的,将一律送有关领域的科学家审查把关。”伴随着这些年媒体对语文教材中“课文造假”的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最新发布的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中,终于有了这样一个表态。

    事实上,除了《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这些年,在各地的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课文被“找茬”:或存在常识错误,或经不起科学检验,或与自然规律不符。

    比如某出版社的一篇小学语文课文《乌鸦反哺》,讲一只小乌鸦感念母亲养育之恩,见妈妈老了飞不动,就捉来虫子给妈妈吃。而生物学证明,乌鸦并没有这种反哺习性。与之类似,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与昆虫学院副教授付新华也曾“吐槽”过一篇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棵树上有一群小蜗牛在吃树叶,弹涂鱼爬到树顶,将这群“害虫”全吃光。根据付新华的说法,弹涂鱼是不吃蜗牛的,而是吃一些藻类。

    和一些语文课文经不起“科学审查”类似,近些年的语文高考题,也不时因同样的问题而陷入尴尬。某省的一道作文题曾引起科学研究者的质疑,题目是:根据钻石切割谈“经验与勇气”。有宝石学博士用图示、数据等方式,列举了宝石切割过程,证明“宝石的切割和勇气无关”。无独有偶,某省一份高考语文卷的作文曾以“蝴蝶”入题,大意是讲一群人在黑暗的山洞里看到了色彩斑斓的蝴蝶,但有学者直接提出:正常情况下,蝴蝶不会对山洞有什么爱好。

    不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语文高考题,因为涉及语文,关乎母语,关乎我们的文化传承,所以备受关注和重视。语文教材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精神养料,所以再小的事实差错、科学差错,都会引来“锱铢必较”。爱之深,责之切,可以说,我们有时对语文教材的“较真”,实在是出于对教育孩子的看重,对文化传承载体的看重。

    语文教材直接面向孩子们,它不仅传递着具体的语文知识,还承载着向青少年学子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任。但愿今后的新版语文教材,让母语教学尽显“真善美”,不会再因“科学瑕疵”上新闻。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