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3月17日专电 (驻鄂记者钱忠军 通讯员蔡敏 邓国欢) 日常生活中,看到别人挠痒痒,或是读到关于痒的文字,有人会情不自禁地挠起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一项研究揭开瘙痒为什么会有传染性。
最新一期的 《科学》 发表了此研究结果。该研究第一次证明传染性痒在小鼠身上可以发生,并且通过一个固定的神经分子通路进行。由于这项研究被公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行为学研究范式,或将有助于自闭症神经病理机制研究。
武汉同济医院儿科郝燕医生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她介绍,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技术发现,表现出传染性瘙痒行为的小鼠,其大脑视交叉上核SCN区域的神经肽GRP和其受体GRPR,对于传递痒觉等信息是关键分子:阻断大脑视交叉上核中神经肽GRP的表达可消除传染性瘙痒行为,但刺激该区域中神经肽GRP的表达,小鼠的模仿性挠痒行为又恢复了。
郝燕介绍,传染性痒,是模仿性的抓痒行为,属于社会心理范畴,医学专家对模仿性行为的研究将极大有助于相关疾病的治疗研究。她解释,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通过模仿,动物和人可以获得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获得社会适应性。如果模仿能力下降和丧失,动物和人不仅缺乏学习能力,而且会出现沟通障碍,难以融入群体。常见疾病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症通常简称为孤独症或自闭症。医生发现,ASD患儿模仿能力很差,不能关注人的表情变化,缺乏心智解读能力,与人沟通困难,学习能力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