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当家族命运与历史节点紧密纠缠在一起,作家如何为笔下的岁月记忆注入人文温度? 马来西亚籍华人作家戴小华历时多年,写就一部家族回忆录 《忽如归: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日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昨天在上海作家协会举办的新书研讨会上,评论界直指《忽如归》饱含温暖人心的力量,以细腻笔触勾勒一个家庭的沉浮,也传递出一种历史情怀,具有回望家国往事、书写民族记忆的价值。
评论家、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评价《忽如归》是一本大书,会被牢牢铭刻在中国人的创伤记忆中。“它不仅仅是戴小华的家族记忆,这个家庭成员的各种命运,连接着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以“归”为核,交织小家庭与大历史
与戴小华相识于1991年的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说,“仿若打开了一个巨大的谜”,可了解动荡中的家庭与女性所作出的抉择。长篇纪实作品 《忽如归》 侧重于1949年作者迁居中国台湾后的生活,记述了特殊年代与处境中整个家庭的坎坷经历。
著名作家王蒙在新书序言里评价《忽如归》:“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段历史,一个老乡,一个家庭,一个友人。……家园,对于她来说,是故土,是亲人,是国家,是心灵的归宿。梦里家园,更加深情乃至带几分悲怆了。”但可贵的是,《忽如归》 书写坎坷但并未沉溺于坎坷,书写苦难却又超拔于苦难,从亲情之爱、家国之爱到信仰之爱,层层升华。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所说,戴小华的文化视野相当开阔,没有局囿于家族恩怨,而是从中挖掘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切的爱意。
这份爱意,用书名中的“归”字来提炼再合适不过。著名评论家毛时安说,“归”是游子对故土的回归,是赤子对信念的回归,更是散布全球的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叶落归根。会上,作家戴小华坦言,正是基于血缘渊源及文化归属感,即便身处他乡,语言和文字却使自己与故土的根源仍然相连,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是她的精神家园。
文本探索,为海外华语写作注入新活力
为了这部家族回忆录,戴小华花费近20年搜集整理档案、报道、书信、当事人访谈等一手资料,令叙述具有“现身说法”的在场感。在著名评论家王纪人看来,非虚构文体与艺术匠心融合后,使 《忽如归》 抵达了历史的深度,是折射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层面意义的鲜活文本。
在评论界看来,异域生活的感受、跨文化体验和世界性视野,使得包括戴小华在内的一批海外华文作家拥有丰厚文化土壤和创作资源,这种写作实践吸纳了大量新题材与新经验,也为中国本土写作者带来一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