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13日 星期一
DS3
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

一桩没有凶手的谋杀案


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

[英]王尔德著 孙宜学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孙宜学 

    一幅画像,引发了一场凶杀案!

    然而,此案却无关乎正义与法律,只关乎美与丑。

    案里有爱,却无恨。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借凶杀探究灵魂、青春与美之谜的“王尔德探险故事集”。

    然而,此案却无凶手,无受害者,只有旁观者。只不过有人离现场近些,有人远些;可实际上却又是看似近的却远,看似远的却近。但归根结底又可以说无所谓远近。因为大家既是此案的旁观者,又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凶手,却又都与此案无关。

    甚至凶手道林本人,也只是旁观者。他杀人,只不过要解决自己的一个人生困惑:美与丑真有本质区别吗?艺术与现实真有本质区别吗?还是美即是丑,艺术就是现实?是不是成为美的丑,成为艺术的现实,都是丑到极致,现实到让人极度厌倦?

    道林以血的经验,得出一个血的结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只是世俗社会的道德观,只适用于最普通的大众。而对自己,也是对王尔德这样追求精致生活的人来说,世俗道德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他们只游走于美丑之间、善恶之间,超越于世俗社会。所以,他们的美丑观和善恶观,也自然有别于世俗社会。

    道林和王尔德们也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他们所谓的善恶、美丑,都有别于世俗社会。对他们谈善,就是谈恶;谈美,就是谈丑。他们基于自己和自己所属阶级的道德准则,无法忍受以世俗的准则谈美丑善恶。

    于是,现实中每一个与善和美有关的人,一碰到他们,都只有陨灭。

    西比尔一从舞台回到现实,就遭道林抛弃而自杀;霍华德一与道林谈良知,就遭致杀身之祸;一个个原本善良的青年,一旦与道林交游,就都遭致不幸的命运;甚至道林自己,最终良知刚一乍露,就被画像夺去了生命……

    而始终以靡菲斯特面目出现在道林身边的亨利勋爵,却依然游走在现实人间。

    恶大行其道,善寸步难行,这就是王尔德借以描绘的英国现实?抑或只是他想象中的英国现实,或者说世界的现实?

    这是一部以超越现实的爱与美之名,讽刺现实中的假恶丑之行的奇书。王尔德以玩世不恭的认真姿态,暴露了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认认真真的道貌岸然。

    这就是王尔德,天才的王尔德!

    但谁又是王尔德?

    是满嘴愤世嫉俗的亨利勋爵?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霍华德?是纯洁如百合、邪恶如撒旦,但始终青春的道林?

    都是,又都不全是。

    矛盾!每一句话,每一个判断,每一个人,每一次对话,都是矛盾!因为王尔德本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矛盾统一体。

    简单的矛盾是对立因素的统一,如黑和白,美和丑,光明与黑暗,而王尔德不是这样的矛盾,他是黑、美、光明与白、丑、黑暗的统一,他是一个各种因素的杂糅体,远看是一个整体,近看却又是一个个独立的碎片。

    这是青春才有的矛盾。

    道林的生命之曲,也即一曲充满矛盾的青春之歌。

    始于青春,终于青春,画像的道林与现实的道林,只不过是青春困惑的两极。道林之生与死,都戴着青春的面具。青春始终没有离开过道林。道林之死与画像之活,只不过是青春常有的任性的转换,青春本身,并无任何改变。

    这是王尔德的理想,一如他所追求的“不敢说出名字的爱”,因为是基于对青春的追求,所以他就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不受世俗道德和法律的惩罚。

    现实中的王尔德并未因此逃脱世俗法律的惩罚,但道林代他实现了这一理想。杀人犯道林并没有受到世俗法律的惩罚。

    因为青春的罪恶,只有青春自身可以惩罚。惩罚道林的方式,就是让他失去青春。而没有了青春之美的道林,即使肉体活着,仍已是死了。所以,道林的青春一逝,王尔德就让他的肉体也一并逝去。没有青春之美,肉体只是行尸走肉。这是王尔德的人生观。

    面对自己眼前这个“缺少美却又拒绝美”的时代,王尔德只能以道林之死,谱写了一曲时代挽歌。但这又何尝不是他这个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天堂鸟自身的挽歌?因为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所追求的那种堕落的狂欢与艺术的精致之美的结局,也就是道林的结局:以失去世俗世界中的生命,换来艺术之美的永恒。

    只此一念,此书也成了永恒。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