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
4
综合

纪念创刊102周年《科学》36卷影印出版

展现1915年至1960年中国科学发展风貌


    本报记者 许旸

    自1915年1月在上海创刊,到1960年4月长时间停刊,《科学》历时45年共发刊36卷和一个增刊号,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期刊。日前《科学》1至36卷首次全文影印面世,昨天在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座谈会上,学界评价,《科学》是中国近代科学发生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与记载者,其影印出版为学界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文献,也是值得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年是 《科学》 创刊102周年,1915至1960年间的 《科学》36卷首次全文影印,共计90册,第一册为导论、总目卷,第二册为索引卷,其余88册为原刊之影印部分,整理使用底本主要采用上海图书馆藏 《科学》 原刊本。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剑看来,《科学》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中国科学社自身的演化,也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变化的“风向标”。“《科学》 在及时翔实传输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之外,还发表了大量有关科学的通论性文章,全面讨论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及科学社会功能等,填补了自洋务运动以来近代科学发展中缺乏科学宣传的空白,如同前贤传播科学火种,厘清了国人对科学的模糊认知,让读者较为准确全面地认识理解科学。”

    除了搭建科学观念与科技政策的传播平台,《科学》 也聚拢了一批科学人才,成为孕育中国科技史学者的主要园地,发表了一批名家名作,对推动中国科技史研究发挥了引领作用。《科学》的作者群阵容惊人,几乎囊括各门科学第一代科学家,如第一代数学家胡明复、姜立夫等,物理学家饶毓泰、胡刚复,化学家孙学悟、张子高、高崇德,气象学家竺可桢,生物学家秉志、钱崇澍、戴芳澜、胡先骕,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李四光等。在这群奠基人引导培养下的青年才俊,不断在 《科学》 上发表研究成果或心得,走向自我成长之路。正如中国科学社和《科学》 杂志创始人之一任鸿隽所说,近代中国千余名科学工作者的成材与《科学》 密切相关。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说,《科学》 在大量介绍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就过程中,也激发了中国科学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审视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为中国开创了新的学术领域。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