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 唐闻佳)昨天是第12个世界肾脏日,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仁济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倪兆慧教授在第四届上海肾脏周科普启动仪式上谈到,近年来,肥胖合并的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问题已为人熟知,但肥胖引起的慢性肾病未引起足够重视。今年肾脏日主题是“肾脏病与肥胖”,就是希望全社会重视肥胖带来的肾脏损害。
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颜世洁介绍,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在国内外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但目前我国1.2亿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仅有12.5%的患者知晓自己患有肾脏病并进行治疗,因此慢性肾脏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这其中,肥胖引起的慢性肾病正引发医学界的关注。
随着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已成为全球流行病,2014年全球18岁以上肥胖人数约6亿人,未来10年肥胖流行率将增长40%。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肥胖发病率的上升势头已超过发达国家。专家介绍,1974年,国外首次报道严重肥胖会导致大量蛋白尿,并将这种疾病命名为“肥胖相关性肾病”。这种单纯由肥胖导致的慢性肾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
已有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肥胖人群出现新发肾病、尿毒症以及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比例,都比一般人群高。即使已开始透析的肥胖患者,残余肾功能丧失的速度也比正常体型者快。
肥胖患者要发现隐匿性肾脏病,首先就需定期体检。尤其是超重或肥胖患者,已出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长期应用各种药物的患者,有肾脏病家族史者等,都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肾脏相关指标,比如尿常规、尿系列微量蛋白、肾功能等。
在生活中,如果出现眼睑、下肢浮肿,尿中泡沫增多,尿色加深,夜尿次数增多,尿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贫血,血压升高(尤其是年轻人)等,应尽早去医院,排查肾脏疾病,避免延误病情。
专家强调,肥胖相关性肾病确诊后应积极治疗,首先要做的就是减肥。肥胖患者应提倡低热量、低脂饮食,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要注意的是,肥胖合并的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肾结石和骨关节炎等疾病,往往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用药要十分注意,避免造成药物性肾损伤。比如痛风发作或骨关节炎疼痛时,患者常需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而这类药物容易引起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