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单颖文
魏根深说,他喜欢读非小说类文学作品。如果一定要读纯文学作品,他喜欢诗歌超过小说。很多书都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影响,比如:
《圣本笃会规》(The Rule of St. Benedict)。本笃会是天主教隐修院修会之一,529年意大利人本尼狄克(Benedict of Nursia)创立了会规。在他的青少年时期,有好几年都把它作为自己的生活规范和准则,他甚至还去过英国、法国的一些寺庙中修行。
《沉默时间》(A Time to Keep Silence)。在1950年代,他曾经跟随作者弗莫尔(Patrick Leigh Fermor)的脚步去过很多书中提到的地方。在他16岁读完这本书时,他特地去了法国和希腊山区的一些修道院,并跟那些苦行僧一样在一周内不说话。后来,他就两国修道院之间的不同写了篇论文,赢得了剑桥大学奖学金,供自己读完了4年本科。
虽然去过多次教堂、修道院,但魏根深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天主教徒。在大学以前,他保持着宗教信仰,直到有天神父问他相信耶稣吗?他说自己希望相信,但没有找到可以让他信服的历史证据,无论是关于耶稣的诞生,还是耶稣的重生。于是神父建议他别继续祷告了。
对他产生影响的书还包括:
《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写了自己在伦敦和巴黎做洗碗工的经历。受这本书影响,魏根深在13岁的时候也去伦敦的餐馆洗盘子,19岁又去德国慕尼黑做洗碗工和酒吧服务生。
《骗子克鲁尔的自白》(Confessions of Felix Krull, Confidence Man: The Early Years)。作者托马斯·曼(Thomas Mann)描述了主人公菲利克斯·克鲁尔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他的冒险精神,让魏根深从对修道院的沉迷中走出来,探寻更接地气的生活方式。
后来,无论魏根深在哪里工作,他一直带着以下4本书:
《卡瓦菲斯诗选》(The Complete Poems of Constantin Cavafy)。魏根深的教父是个希腊的医生和诗人,一直推荐他阅读康斯坦丁·卡瓦菲斯的鬼马诗歌,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大城市穷街陋巷中的不期而遇。读完那些诗,魏根深总觉得内心深处的孤寂、愉悦、悲伤都被唤醒了。
《讽刺小诗集》(Epigrams)。魏根深带的是一套三册的拉丁语、英语双语版本。这些讽刺诗很短小、俏皮又充满智慧,作者是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Martial),他总是用它们去戳穿罗马人的愚蠢和怪癖。当然,我们今天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大城市见识到这种愚蠢和怪癖。
《蒙田随笔全集》(Essais)。这本书是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对16世纪各种思潮、知识经过反复思考后写就的,每一页都充满了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智慧与仁慈。
《培根随笔》(Essays)。魏根深认为,这是英语随笔写作的最高境界,寥寥数语却似说了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