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5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徐小平代表:粗制滥造不能成为风气,中国制造须在“提质”上下功夫

莫让创新遭遇“想得到做不出”


    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一支圆珠笔的制造工艺,引发了全国人大代表徐小平的忧虑。

    “你看这样一支笔,它的螺纹间隙如此粗糙,肯定没有按照规范、图纸去做,这在工厂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差的习惯。像这样的质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徐小平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高级经理,作为专业人士,他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犹为关注。7日,在上海代表团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他从手中一支笔的质量说起,提出建言。

    徐小平回忆起不久前到一家民营制造业企业调研时看到的一幕:产品很好,设备几乎和进口的差不多,开发团队也非常强大,运用了国外的一些技术标准,将全球采购到的最优质零部件进行集成。但是国产零部件,他们连一个螺栓都不敢买。“这些螺栓用在关键部位,都是一次性使用。螺栓的扭矩、强度都有明确标号,根据标号用到合适的场合;如果原材料选用了劣质钢材,那会造成什么后果?螺栓不该松的时候松了,或者时间一长,腐蚀老化了,将造成怎样的安全隐患?”徐小平说,这样的制造现状让他很着急,“质量是有成本的,粗制滥造不能成为一种风气。改变制造乱象,需要具体措施。”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对此,徐小平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想得到想不到”层面的问题。现在更重要的是,“有想法”还要“做得出”。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是关键因素。他表示,中国制造只有在“提质”上下功夫,创新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徐小平建议,建立监管生产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除了质检部门,行业协会也要参与进来,社会团体、专业组织与质检部门形成合力监管,对生产过程进行日常抽查,“比如一条生产线有10个工位,今天查1号工位,过两天查8号工位,这样的抽查可以逐步让粗制滥造消失,禁止不符合标准的零件流入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介入这个过程”。

    (本报北京3月7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