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2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用行动让更多人感知文化魅力

———记两位守护“传统文化”的代表委员


    文化遗产应当在保护中利用

    ■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不应“锁在深闺人未识”,而应当融入文化和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待传统艺术,不肢解歪曲,不盲目逢迎———这就是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口号,需要行动。

    单霁翔、沈铁梅这两位代表、委员,用不停歇的脚步、不偷懒的“笨方法”、不断的思考、探索,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人感知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故宫守门人”单霁翔:用“笨方法”守护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是世界上观众来访数量最多的博物馆。自‘限流’措施实施以来,2016年观众超过1600万人次,其中海外观众300余万人,创历史新高。”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

    如何守护好管理好这份文化遗产,单霁翔用的是“笨方法”。

    从神武门向西沿故宫巡查一圈,这是单霁翔自2012年初上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每日功课”。为了踏遍故宫9000多间房子的每个角落,他甚至准备了20多双便于行走的布鞋。正是这种“笨办法”,让单霁翔对故宫的“家底”心中有数,对安全隐患了然于胸。

    在单霁翔眼里,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不应“锁在深闺人未识”,而应当融入文化和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注重面向公众开展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各类活动。据统计,每年在故宫里开展有组织的公众教育活动多达25000场,直接参与观众20万人次;已举办101期“故宫讲坛”,内容涉及古代建筑、文物研究与鉴赏、明清历史、文物科技保护等诸多领域,拥有大批“骨灰级铁粉”。

    自称为“故宫守门人”的单霁翔,十分清楚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量。他今年带来的16份提案中,有一份就是关于促进博物馆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提案。

    “博物馆应准确把握青年人的兴趣和关注点,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富有内涵且饶有趣味的形式推广传播,就可以把‘阳春白雪’的内容变得‘喜闻乐见’。”单霁翔说。

    川剧名家沈铁梅:革新助推中国川剧走向世界

    川剧重演不重唱、好看不好听?一提川剧就是“变脸”?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多年来一直潜心思考:在快餐文化与好莱坞大片的影响之下,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在今天焕发生机?

    一次次实践与探索,让沈铁梅理清了思路———拯救川剧需要革新。

    “首先要解决川剧声音的美感问题,让川剧不仅演得美,更要唱得美。”经过多年潜心钻研,沈铁梅发现,艺术表演可以引导观众,让观众发现、领悟艺术之美。

    从2004年到现在,沈铁梅带领着表演团队频频出访,踏上美国、法国、瑞士、匈牙利等国家的土地,一次次将川剧艺术送上西方国家星光璀璨的艺术舞台。

    为了推动中国川剧走出国门,沈铁梅几乎每年都在人代会上建议拓展传统艺术国际视野。

    2015年,她提出要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2016年,她提出提高翻译准确度助推中国戏曲走出国门;今年,她又为向世界展现中国戏曲艺术提出建议……

    10多年来,沈铁梅每走出去一次,就自信一次。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沈铁梅看来,对待传统艺术,不肢解歪曲,不盲目逢迎———这就是文化自信。

    在一座座欧洲艺术之都,她专门为西方观众讲解中国戏曲程式,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规律。“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程式和意境之美,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沈铁梅说。

    身材娇小的沈铁梅信心满满,她要将中国传统艺术引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新华社记者 姜潇 施雨岑 丁小溪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