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 刘奇
李克强总理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食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必须管得严而又严”,要“产管并重,重典治乱”。一日三餐,人人必需,这是铁律。食品安全问题如一石击水,影响巨大,如不妥善处理,极易造成不良影响。
食品特别是农产品安全分为“质”与“量”两个层面。相比“量”的问题,“质”的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在消费信任构建有待推进、公众又普遍关注“质”的问题时,倘若发生负面事件,很容易让人们产生猜疑、害怕等情绪,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
可以想见,食品安全事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比事件本身的危害更大。一是可能严重损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中央已经把能否妥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关系执政能力的高度。二是社会非理性可能迅速扩大。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必将牵动社会方方面面,让整个社会产生安全危机,丧失信任感。三是社会治理难度增大。公众一旦陷入恐慌,就很容易被传言左右,有选择地去接纳信息。当人们在食品安全信息的选择中出现偏差,将会增加社会动荡的因子。
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各方参与的“正言”机制。涉事企业主体、单位、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事实为先”的“正言”机制。当某一不可靠信息形成场域时,职能部门要第一时间介入,尽快调查真相,不能护短,要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从无私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处理事故。积极应对、主动阐明真相的同时,加大对制造、传播者的惩处力度。
二是媒体 正确引导,引领舆论走向,加大 科普宣传。舆论始于传播,也当由传播手段加以制止,主流媒体要建立主渠道“正言”,设立曝光台,掌握主动权,坚持正确引领、正面引领、正向引领。还应想方设法主动引导提升公众理智对待、自我判断的能力,切忌推波助澜。专家和媒体要时刻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准确把握热点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发挥媒体和专家的双面优势,对消费者的疑虑及时采编提问,强化信息公开,避免“信息孤岛”效应,畅通科学权威的传播渠道。
三是政府要主动作为,防患于未然。首先对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应迅速部署,做好预案。政府部门要主动发声,经风险评估机构作出科学分析,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以正视听。还要会发声,把握好如何发声。其次,高度重视“产出安全”与“管出安全”两手抓、两手硬。有关职能部门应绘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地图,在哪个地方生产什么、在哪个地方买什么最合适最安全,一目了然。既能帮助推广地方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及产品品牌,又可通过权威渠道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再者要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的伦理体系,包括强化社会责任的企业伦理、强化市场监管的行政伦理、强化舆论监督和道德引导的媒体伦理,以及强化权益保护和适度消费的消费者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