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成“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人才是关键,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制造业强国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值得我们借鉴。“双元制”是指让青少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比对德国的“双元制”和我国现有的“双元制”或者说校企合作形式,我们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学习。政府如果能出台更多鼓励政策,对企业和学校加以科学引导,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一定能为“中国制造2025”添砖加瓦。
首先,政策上要给予企业一定优惠,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人才的定向培养,避免“拿来主义”和急功近利。
在德国,企业职教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等。以同样实行“双元制”的瑞士的一家中小企业Wandfluh Hydraulic为例,每年招收5名“双元制”学徒,由公司专门的技师带教。学生毕业后,企业和个人双向选择。
其次,要对具有合作教育资格的企业进行认定。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的资格要通过行业协会认定,我国的“双元制”模式则由学校自行选择和认定合作企业,没有统一的教育企业资格标准。即使中小企业有校企合作的意愿和能力,学校对中小企业的培训能力和资质也缺乏信任。这种状况导致“双元制”只能在宝钢、上海大众和上汽集团等大型国企和合资企业展开。
第三,要加强第三方评估系统的扶持力度,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德国的行业协会和各州的教育文化部门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对“双元制”职业培训进行监督管理。我国的校企合作主要以协议的方式把企业和学校联系起来,很难对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公正监督和客观评价。
第四,引导优秀技工走进课堂。在德国,很多职教教师是从一线优秀技工转型而来。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50后”“60后”“70后”教师,他们手艺精湛,拥有企业生产经验。但由于长期不接触实际生产,他们所擅长的技能有被新科技取代的趋势。第二类是“80后”“90后”教师,他们大部分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又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的经历,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需求。
最后,职业教育应增长企业实践培训时间,缩短学校课堂教育时间,以提高人才的动手能力和适应性。
本报特派记者 钱蓓整理(本报北京3月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