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童薇菁) 经过3年多的装修改造,历经74年变迁的上海大戏院将在3月底重新开张,开幕大戏为曹禺先生的经典戏剧作品 《原野》。这是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原野》 再度于上海大戏院登台演出。从3月31日起,导演何念将带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年轻演员们以全新的形式再度打开这部戏剧作品,回望戏院悠久深厚的历史。
位于复兴中路1186号的上海大戏院可谓历经沧桑,几番沉浮。1942年,它由外侨集资建成,初名“银光大戏院”。1943年7月9日,影戏院正式营业并更名为上海大戏院。同年10月,艺华剧团在此演出曹禺的话剧 《原野》,深受市民的欢迎。可惜好景不长,因经营不善,大戏院从次年起停演话剧改映电影,之后又遭遇频繁的产权纷争,直到1956年更名为上海电影院。此后数十载,上海电影院虽承载了一代上海人的记忆,但终究没敌过时代更迭的巨浪,由盛转衰。2011年初,上海电影院因年久失修,停业整顿。
如今,上海大戏院在原址上焕然新生,找回了属于剧场的最初记忆。新修的大戏院由一个占地400多平方米、拥有242个座位的中小型剧场,二楼环绕式的咖啡休闲区,一个多功能厅以及一幢辅楼组成。它的外观如同一块悬浮在地面上的巨石,所有楼层表皮皆采用石材包裹,剧院的入口和售票区向建筑内部推进,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的公共空间,从而联通了室内外的空间,模糊了剧场与街道之间的界限。屋顶上三口特别设计的天井为室内引入不断变化的自然光,为大戏院营造了光与影的戏剧感。
上海大戏院与上海文化广场仅一墙之隔,建筑毗邻居民区,人流密集。作家王安忆认为,这正是上海大戏院独特的魅力之处,“因为在这里,戏剧将与生活发生更亲密的联系”。据悉,上海大戏院开幕后,戏院的大门在白天也是敞开的。“我们希望观众、游客、周边居民都能走进来看一看,参与形式丰富的活动。”上海大戏院剧场运营总监童歆说。
经典戏剧、人文戏剧、创新实验戏剧将轮番登上上海大戏院的舞台。紧接着开幕大戏 《原野》 的是“当代昆曲艺术周”。其中的当代昆曲 《我,哈姆雷特》 在去年创排后曾受邀在伦敦南岸艺术中心和纽约亚洲协会亮相,经过主创团队的悉心打磨后,最新版本即将在新开幕的上海大戏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