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02日 星期四
9
文化

后续报道

这些“爆款”承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批二次创作网红视频靠精神深度走红,引来学者点赞


    本报记者 张祯希

    本报2月23日刊发的 《听商鞅唱RAP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一文,聚焦历史正剧成为网络短视频二次创作热点,引来不少专家学者的点赞。

    在聊到最近一些由正剧剪辑而成的二次创作视频时,长期从事网络传播研究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鹏使用了“感动”二字。在这位70后学者看来,90后、00后网生代的创作已经逐渐跳出单纯的搞笑,开始将二度创作视频作为致敬传统,表达对父辈理解的渠道。文化认同已经在二度创作视频中慢慢浮现,网络上的“爆款”二次创作,承载着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从搞笑到致敬,青年人的文化担当意识正在凸显

    因为极富趣味的创意表达,二度创作文本动辄便可撬动百万的点击,甚至一路火出“二次元”圈子,成为席卷网络的年度热词。

    激发年轻人进行创作的,从最初的青春叛逆心态,慢慢成长为对原文本的认同和褒扬。90后“Up主”(上传视频的人)“一个可丽饼”是一名在校学生,为了剪辑电视剧《亮剑》的二次创作视频,她将这部主旋律作品反反复复看了20遍。之所以选择《亮剑》作为素材,则是因为“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看的时候感动于李云龙身上的军人气节与亮剑精神”。

    学界解读这类二次创作文本的心理动机,认为是“年轻群体对主流文化的创新致敬”———视频中夸张的字幕字体、为主人公添加的表情,以及高速切换的剪辑,都是以往“搞笑视频”的标配,但是许多年轻人正是用这样的载体,将正剧作品中最让自己感动的部分剪裁出来,并用碎片拼接的方式,直接告诉观众“我喜欢我点赞”。去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登上银幕后,那份匠人匠心再次成为网生代集体致敬的对象。在一个点击超过50万的二度创作视频中,故宫的文物修复师傅成为被视频镜头追逐的英雄,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作的态度,以及休息时拉家常的点滴感悟,都被用说唱的形式呈现出来。“器有魂魄,匠自谦恭”;“愿为匠人,终此一生”。正如一条弹幕所说,这些文物医生的坚持如茗茶般滋养着快节奏的都市人心。

    伴随着旋律感极强的RAP,屏幕被“致敬”弹幕占满,不难看出,这份对文化内涵与正能量的诉求已经在年轻人中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良性生态圈。

    正能量+流行表达,二次创作体现文化认同

    二度创作视频中体现的历史思辨性与文化内核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被视为“新新人类”的网生代们对历史文化和主流价值的关注从未消失。只是在二度创作更为多元、年轻审美更加成熟的当下,这一脉络愈发明晰起来。

    “比如RAP说唱曲风、单句反复等形式,折射出年轻人不同于前辈的审美观,但是将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选为二度创作素材,以及对于这些作品中正能量与价值观的精准把握,不但体现出信息大爆炸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欣赏品味,同时也反映出青年一代与父辈们一脉相承,甚至表达起来更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在杨鹏看来,这些二度创作文本展现的代际间的共同语言,让他很有感触。

    在视频弹幕网站的二度创作视频中,19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是最热题材,而其中一段,诸葛亮严词拒绝王司徒的劝降,是最受欢迎的改编素材。原著中环环相扣的论战,加上演员到位的表演,让这段内容充满戏剧张力,但真正打动二次创作者的还是历史人物身上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浩然正气。此外,《大宋提刑官》 匡扶正义的宋慈、《大秦帝国》 里以死相谏的商鞅等都是二度创作致敬的对象。这些作品逐渐跳出自娱自乐的网生代圈层,在网络流传,并获得更多人的认可。电视剧 《大宋提刑官》 视剧主角之一郭达就曾点赞:“原以为是恶搞,没想到却是一群有创意有理想的作品。”

    卡尔维诺曾将经典形容为“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而网生代的解读与创新,则为经典文本“抛光”出更多闪耀的镜面。在这些处于网络流行文化前沿的表达样态背后,折射出主流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以及可以拥有更加时尚、流行表达的可能性。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