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01日 星期三
7
教科卫;广告

每年百余名闵行中学学子走进“海外课堂”

在“微留学”中开拓视野审视未来


    ■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开学不过数日,闵行中学高二年级的谢雨轩、金希源、宋凌浩、姚成捷、沈佳晨、施宸淤就忙得不可开交。寒假期间,这六个男孩用三周时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专业的科研团队一起探索课题“石墨烯材料在海水淡化中的纳米技术应用”。最近,带着“任务”回国的他们还在进一步挖掘后续研究,并合作撰写英语论文。这场特别的海外游学,不但点亮了他们的科研梦想,还令他们对未来之路有了新的规划和期许。

    在纠错中感受科研的魅力

    “刚开始做研究时,我们一直在‘犯错’,但后来就知道怎么做了。”对沈佳晨来说,这次科研体验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让一向信奉“成功是王道”的他,头一回意识到了“失败”的珍贵。

    “我们几乎是在不断的失败中,逐渐摸索出经验,接近成功的。”金希源说,一开始他们3人一组,由于缺乏沟通、目标不明确,导致作阶段性报告时数据无法形成对照,后来重新调整分工,一人绘制图像、一人总结、一人协调,效率才大大提高。从最开始遇到错误、疑惑就习惯于求助他人,到后来尝试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六人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逐渐窥见了探索科学的奥妙和乐趣。

    “做科研需要大胆尝试和发散性思维,但不能忘了合理的预先规划,科研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金希源回国后,在心得体会中郑重地写道。

    在“微留学”生活中学会独立

    游学的压力一方面来自科研,另一方面来自生活。宋凌浩就第一次感受到打理一个“家庭”的不易。

    “开始时,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烤箱,我们一个也不会用,自己做饭总是手忙脚乱。”身在异国,这个由六名学生和一名带队老师组成的“临时家庭”,经历了一段不短的“磨合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太会做菜,这时,宋凌浩主动请缨当了“掌勺大厨”。后来六人逐渐分工明确,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脱离长辈庇护的生活固然能够锻炼人,融洽欢乐的校园环境也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沈佳晨说,在游学的三周内,除了课堂学习和科研活动以外,他们还参加了丰富的拓展活动,例如徒步登山、在海边操纵无人机、观看伯克利大学与犹他州大学的篮球比赛等,与当地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拓宽“课堂”范畴,给学生搭建多元平台

    为什么要推行“海外课堂”? 校长何美龙坦陈,不是为了倡导孩子出国,而是让他们能够感受卓越的国外教学,并且有更宽阔的视野审视自己的未来。

    在何美龙看来,学校要尽力为学生创设与同龄佼佼者一起交流、体验的机会。随着“海外课堂”惠及更多学生,不少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正变得更开放,也更多元。

    据介绍,目前闵行中学的海外“合作学校”包括澳大利亚斯考茨公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每年超过100个学生能够“走出去”。如今,学校还在争取让更多国际名校成为学生的“海外课堂”,同时也在不断拓宽“课堂”的范畴。近期,学校正在与加拿大的多所大学进行洽谈,而“夏威夷州政府实习项目”等活动也在推进当中。此外,学校已于去年与“法国科技学院联盟”达成“升学直通车项目”的合作。

    尽管“走出去”的学生只是全体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但学校在“海外课堂”方面所作的探索却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并非要倡导学生出国留学,但是身处上海,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国际视野,所以学校想给有需求、有兴趣出去看看的学生搭建一个多元平台,让他们了解更多。”何美龙这样说。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