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01日 星期三
5
时评;国内;广告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叶青

    核心观点

    高校应当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校园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统一”的四维一体、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其中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再次强调,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

    正视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是目前一些高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教学、重会堂轻课堂等现象,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显不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需进一步增强。

    二是思政课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学生“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政课无心听”,认为思政课临到期末突击一下就行了,平时认真听讲对自己的前途也没多大帮助,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不如看外语和计算机,多拿几个“证”。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性认识的本末倒置。

    三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目前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度不高,思政课和专业课存在“两套体系”“两张皮”的现象。一些教师认为,高校课堂主要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不应该介入价值,而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另有一些教师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与其他专业课无关;还有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就是“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居于次位;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公开散布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言行。

    四是部分思政课教学方法不适当。个别老师理论阐释过于学术化,习惯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关注国情时事社会热点,教学内容不接地气;少数老师教学基本功不过关,授课缺乏重点和层次性,教学感染力不强,不能引起学生共鸣;部分老师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学生参与感不强,也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打造“四维一体”思政课教学体系

    高校应当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校园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统一”的四维一体、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发挥课堂教学在引领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十分重要,华政为此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打造思政特色品牌课程。在华政,有一门课程承担着一个充满理想的教学改革实验:“培养一个温暖而有正义感的法律人。”这就是“法治中国”课程,这门课将司法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杰出校友等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引入思政教学领域,让一批卓越的法律人来承担授课的任务,由此完成从“知识传授”向“方法启迪”的转变,从“理性分析”到“精神培育”的跃升,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一是任课老师主导“明德、问道、求是、访史”四大主题读书会,构成特色鲜明、逻辑一致的阅读教学体系;二是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研修班”,选拔优秀本科生通过专题讲座、读书会、社会实践、论文撰写、素质拓展等进行精细化定点培养;三是举办“星空论坛”系列讲座、打造“思问学社”和“思问沙龙”、创立“切问近思”微信平台,使思政课真正着眼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切中要害、走入心田。

    ———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注重打通学科壁垒,将多学科、多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专业老师、党政干部、辅导员、杰出校友、专业研究人员请进教室,组成思政课教学师资“梦之队”,探索一套华政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力争将学校打造成上海一流、全国知名的“思政课”示范教学基地。

    ———搞好高端智库建设。学校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小组,一是致力于大学生政治认同情况调查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通过舆情风险预测和社会思潮研判,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决策咨询。二是对接“四大平台”建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通过撰写理论宣传文章和理论宣讲工作,引领、整合、塑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