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01日 星期三
12
智库

关键是要提高智库研究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随着《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2月)等智库顶层设计不断出台,中国的智库正迈向入全新时代。下面简单分享几位专家对加强中国智库建设、提升中国智库形象的观点。

    建库尤其要见人

    黄仁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理事长):在我看来,《环球时报》经常刊发社论、评论及学者建言,像智库型媒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盘古智库、人大重阳研究院大量发布新研究成果,像媒体型智库。更多的智库则兼具智库和媒体的功能。在当前智库建设中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上热下冷。中央很重视,但不少地方、不少部门对智库还不够重视,还是沿用自己的一套决策体系。二是外热内冷。体制外的智库非常积极,体制内的智库还是按照老办法在做。三是库热智冷。大家纷纷建智库,但提出的成果还是少的,见物不见人。建智库需要钱,但智库最重要的是人,掌握了最高端的智库人才方能建成最好的智库。因此,要注重钱,更应该注重人。

    智库要建立登记和备案制度。社会扶持智库的力度要加大,社会资金怎么进入社会智库? 与税收制度怎么挂钩? 如何防止智库变成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表?这是一组难题。智库成果的甄选用什么客观评价标准?成果有没有知识产权?官学商加上媒体,智库人才怎么流动?再比如政府的信息,有些智库属于政府部门,就能够得到信息,有些智库则得不到,这些都是智库进一步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化四抢与三冷

    陈文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智库发展百舸争流,但是当前也存在不少问题,我概括为“四化”和“四抢”。所谓“四化”,第一是去中心化。对某一个问题所有智库都研究,都发声,但说的话差不多一个意思。第二是去行政化。第三是去利化,有的智库太过商业化。智库研究大战略,有的时候急功近利不行。第四是应景化。所谓“四抢”,一个是抢红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抢答,没有深度。第二是抢眼球,找一些吸引人眼球的话,没有深入的研究。第三是抢市场。第四是抢名次。这是跟智库评价有关。

    智库怎么提升软实力? 我提出要有“三个冷”。第一,要敢于坐冷板凳,像《荀子·劝说篇》所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我们智库还是要坐冷板凳,进行连续性地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沉下来,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研究明白,才能“至千里”“成江海”。第二,要进行冷思考。所谓“冷思考”就是要向毛泽东《七律·登庐山》中的名句那样“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世界格局处在大变动之中,冷思考不仅是看“演出”,而是要对世界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中吸取教训,把握大势,把办好国内事务作为第一要务。第三,要研究冷暖问题。体现智库的独特性,独辟蹊径,我认为智库要想中央之所想,为中央提出智力支持,研究更为前瞻的问题、更为重要但又没有被认识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锻炼智库的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全局思维能力。

    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

    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国务院参事):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日益需要一批与国际地位相适应的高水平智库,来研究和支撑中国与世界的联动。中国智库始终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在立足国内研究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全球问题,具备全球的意识和国际视野,搭建中国智库国际战略合作与研究网络,在国际网络中积极提出具有全球意义的创意以及中国方案。中国的智库数量全球排名第二,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大有可为。

    肖林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关键要提高研究的质量,在推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拿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想产品。从国际上来看,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智库建设比较早,有很多比较典型的做法和特点,比如说,著名的智库有恰如其分的功能定位;有丰富的成果转化渠道;人才多样化和全球化;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机制。诸如此类,在我们的智库建设中都可以参考。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