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谢笑添
拜谒札幌奥林匹克博物馆多少意外。若非在大雪纷飞的大仓山里迷了方向,一心只为奔赴滑雪场的我,本不会产生“找个地方暖暖手休息下”之类的念头。就算翻过再多有关札幌的旅游指南,也很难找到关于博物馆的详细描述。它为何存在,往来者又是何人?“不是前往一旁雪场滑雪的游客,就是有些年岁的当地人。”这是我从展馆的志愿者口中得到的答案。
45年的时光并不短暂,博物馆墙面上的照片大多都已随着主人公们的
年华老去而微微泛黄。那时候,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冬奥会滑雪选手们还踏着木制雪板,雪场简陋得犹如今天带着娱乐玩票性质的滑雪度假村,但就是这么一幅幅看似过时的画面,却犹如泛黄的情书般承载着令数代札幌人念念不忘的美好回忆。
没有人会怀疑这座城市对于冰雪的疯狂,只是如果这份情感的维系只因赛场上迸发出的片刻激情,又该如何解释为什么时隔几乎半个世纪之后,在当初那批曾亲眼目睹冬奥盛况的市民都已离开各自的岗位时,札幌依然愿意为了申办2026年冬奥会而拼了命地努力?
“这座城市的轨道交通、高速公
路以及整个旅游业,都是因为冬奥会才得以建立。”如果你曾通过老照片见识过在1972年冬奥会前后两三年,札幌火车站恍若隔世般的巨变,就不难明白早稻田大学教授原田宗彦的这番话———那届冬奥会是札幌向旅游城市成功转型乃至向现代化都市升级的主要动能。从仅有少数原住民居住的“荒地”,到人口规模突破190万的日本第五大城市,这样的发展速度除了札幌,全球唯有占据着本国经济、政治所有资源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并不是每座留下冬奥印迹的城市都能逐步走上正轨,若要寻找反例,不妨看看如今回归萧条的索契。很多时候,冬奥会为一座城市带来的并非
直接的经济效应,而是转型发展的契机。札幌的特别不仅在于其质地柔软的粉雪,抑或毗邻闹市的雪场,与对冰雪的狂热一样,这座因明治维新而被从零开辟的城市 (明治维新伊始,首位开拓史来到当地,日本人将此视为札幌的“诞生”),从建立之初就与强烈的进取心联系在了一起。
45年前那场奥林匹克盛事留下的红利仍在支撑着札幌的发展与运行,但当社会结构老龄化、城市基础建设陈旧的弊端逐渐暴露,札幌人脑海之中浮现最多的恰恰又是冬奥会。“只有体育可以让一座城市从无到有、凭空建立,”在札幌已决定向日本政府提交申办2026年冬奥会申请的当口,札幌环球体育委员会事务局局长西村达也的言辞难免有些绝对与夸张,但若换个角度思考,我们也确实很难想到,还有什么能如冬奥会一样为这座城市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革与新生。
(本报札幌2月2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