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江苏银行出品的一款“聚宝财富专享4号”结构性理财产品,号称客户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15%,但经过专家团多期的跟踪调查,用户实际能拿到的收益率,基本只有2%与3%两档,要想获得最高收益率,概率极低。
理想很丰满,现实到底有多骨感?上海市消保委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花费整整一年完成了 《上海市场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显示,去年上半年到期的627只结构性理财产品中,三分之一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为最低预期,超过96%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低于平均预期最高收益5.8%,约84%产品的实际收益率甚至低于去年上半年面向普通个人投资者发行的封闭式理财产品4.38%的平均收益率。
市消保委曾做过的一份《金融市场调查报告》显示,银行是消费者最为信赖的投资渠道,吸引力非常强。但金融市场成熟度不够,导致很多消费者在拿到微薄收益后,想要投诉也不知道如何表达。
上师大商学院副教授杨宝华认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产品预期收益率容易导致投资者误解;二是投资的管理过程不够透明;三是公开信息披露不够规范。他说:“这些理财产品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评判,还是有很多迷惑性的东西。”
上师大商学院院长茆训诚认为,很多银行的行为表现为主动性信息不对称,存在侥幸心理,想多赚钱、多收益,在理财产品设计过程中存在缺陷。他指出,国内互联网巨头推出的一些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已非常对称,银行未来设计理财产品时,也应尽可能做到信息公正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