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竹士
本月,被列为“五违四必”市级重点整治区域的松江区洞泾贸易城之一区市场全部推倒,一举拆违10万平方米。5月底前,这个上海近郊最大综合集贸市场连同其中著名的沪淮农贸市场20多年的历史将会终结。罗马并非一天造就。终结“城中之城”也非一日之功。记者昨天走访洞泾贸易城,了解拆违背后的历史与现实。
城中城,每天出产垃圾30吨
洞泾贸易城,熟悉的人会说,这里是一个充满悖论和矛盾的地方。在这儿,超出日常城市生活常理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比如,即便在干爽的艳阳天,人们仍要穿着雨鞋出门,因为这里从未布设生活污水截污纳管,而菜皮垃圾就抛弃在狭窄的街道上。想像一下,每天有3万多流动人口活动在此,每天出产的生活垃圾多达约30吨。
你能在这儿买到任何想得到和想不到的东西,不到十块钱的红双喜香烟在简陋的流水线上被加工成假冒的中华牌香烟,你还可以找到换标的假酒和假食用盐。这般鱼龙混杂的市场,却向嘉定、青浦、松江等西部郊区供应着食品和农产品。
然而,区、镇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消除安全隐患、改善交通秩序,大量财政资金投入到补短板、守底线的“无底洞”。集中的矛盾还形成了大量的隐患。2013年,农业部在洞泾贸易城沪淮农贸市场检出禽流感病毒,当地一位负责人说,当天连夜将5万多只活鸡拉去处理,凌晨4点他回家上床,听得消防车警笛响,条件反射地跳了起来———这里凡有10辆消防车出警,10辆车都是奔着贸易城去的。
这样的日子一天又一天,整改复整改,当地人十年前就想要清理重整洞泾贸易城,然而困难重重。
法律团队进场,解决产权难点
洞泾贸易城始建于1996年,最初是批发南北干货的市场。随后的历史沿革中,砖桥村的行政建制已经消失,沪淮农贸市场等十多个大小市场叠床架屋,市场中有市场,土地租用形式不一,产权性质各不相同,大小业主和租用商铺的经营户利益诉求纷繁复杂,成了清理这座贸易城的最大难点。
为此,洞泾镇组织了一支专业法律团队进场提供服务。这支队伍由包含上海新闵律师事务所成员在内的20多位律师组成,他们此前已在闵行区等地拆除违法建筑的行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服务经验。这支团队为洞泾贸易城的离场谈判起草了最初的合同文本,并且为个别复杂的案例提供咨询,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
同时,镇政府与市场管理方根据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的相关法规,对业主商户开展了告知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在依法行政充分准备后,拆违的靴子得以落地。
整体改造,为“中部崛起”腾地
拆除洞泾贸易城,也是推进洞泾镇及松江区整体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洞泾贸易城的区位处在交通要冲。西靠沪松公路,南临莘砖公路,10分钟内就能驶上G15沈海高速,连通江浙。这里还是松江城市建成区和“飞地”九亭泗泾板块之间的重要节点。
去年,松江区提出G60松江科技创新走廊“一廊九区”方案。其中,洞泾板块承载着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新引进的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将有大量企业入驻在洞泾镇。
洞泾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法铁腕稳妥推进“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未来洞泾镇将围绕松江区发展的战略布局,从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推动洞泾镇在松江经济板块中的“中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