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1921—2016,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冲突的战略》中使用博弈论,从根本上重新展望美苏关系,并由此建立了冷战中后期国际关系的基础。现在,著名外交政策专家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通过新著《棋盘与网:网络世界中的连接策略》(耶鲁大学出版社,2017)发展出21世纪的一套新战略:网络理论。斯劳特认为,棋盘式的竞争关系仍然存在,如美国与伊朗关系,但是,其他许多情境就要求我们不仅看到单个实体,而是看到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我们必须理解、塑造并建立这些联系。
斯劳特2009—2012年都名列《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之列,她曾任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院长,也是第一个出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的女性。目前,斯劳特为智库“新美国”总裁。
国际关系理论家小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都认为,在这个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时代,网络这一概念在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中都将变得日加重要,而斯劳特的声望与政府任职经历会为她的这一阐释添加说服力。
以下为斯劳特为新书所作的简短访谈。
我们为什么要以网络的思维来思考?这样看待事物会让我们学到什么?
围绕我们、把我们缠绕进去的网络——从脸书到ISIS到互联网本身——在形式和功能上都有很大差异。我们已经学会将人际互动、国家间互动分门别类,归为不同类型的博弈,但我们还没有学会将这些网络根据不同目的分类:这些网络是让我们去理解、设计、使用还是管理。在我的书里,我描述了三种主要类型:任务网络,弹性网络,规模网络。这些不只是自发的人类交互。这些网络是我们可用的工具。
网络如何能指导战略?
几个世纪以来,政府已经看到了作为象棋棋盘的世界,或者也可能是一个围棋棋盘的世界,大国在里面发起无休止的竞争。它们就是这样为冲突与竞争制定战略。对不同种类网络的理解让我们同样也要制定连接的战略,弄清楚要连接什么,和谁连接,如何连接,为什么连接。
这种网络思维仅限于政府运用吗?还是其他类型的组织也能加以应用?
棋盘上的行为体是国家;国家间的纵横捭阖意在保存强大、有特权的少数。网络上的行为体则包括个别政府官员、企业、公民领袖、犯罪分子;要领导和驾驭网络因此需要投入多得多的努力。麦克里斯特尔将军(Stanley McCrystal,2009—2010年担任驻阿富汗国际维和部队司令,兼驻阿富汗美军司令)将他的特种部队送进任务网络,取得巨大成功。任何领导者都可以创建类似的网络来实现具体目标。(编译/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