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2月23日 星期四
3
城事

免费这么久,你愿买单吗


    ■本报记者 李静

    “微信公众号收费后,如果有对我有用的内容,还是会买单。”上海白领章燕日前组了一个微信群———付费知识共享交流群,已有50多名各地网友陆续入群,都是得到、混沌研习社、吴晓波频道等在线付费知识平台的“发烧友”,每天在群里分享订阅的文章、音频、视频课程链接,每条有5至20个不等的免费分享份额,群成员各取所需,最多的一个网友买了11门栏目课程。

    就职投资行业的章燕最关注商业知识,另外对创新思维、时事热点、科技、职业规划等内容也很感兴趣。去年,她在得到花199元定了李翔商业内参的课程,还以800元促销价在混沌研习社定制了一年的商业课,听44堂课,每次半天时间。现在,章燕每天阅读、收听在线课程的时间超过2小时,节假日和周末更是学习3小时以上。

    付费内容的“忠粉”不在少数。艾瑞咨询一份基于1700余名网友的调查显示,2015年有33.8%的用户买过新媒体内容,另有15.6%有付费意愿,有购买意愿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去年底,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举办过一场“知识节”,2000门在线付费课程促销三天,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而知乎上曾有人质疑靠内容和知识收费“吃相难看”,网友几乎一边倒支持“知识变现”的做法。记者翻阅各大在线付费内容平台发现,一些课程的购买人数十分可观。

    与此同时,在线付费内容的“盘子”也越做越大,引来各大网站紧锣密鼓布局。近两年,已有在行、得到、分答、知乎、值乎,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等陆续踏入付费知识领域;去年底,新浪微博推出微博问答,强势入局;眼下,月活跃用户超8亿的微信,公众号内容也将实行付费订阅了。

    章燕说:“买了在线课程后就很少刷微信朋友圈或者上网闲逛了,网上内容太杂,没‘营养’,浪费时间,而付费的形式帮我快速高质地过滤,用节省的碎片时间学习行家们的知识精髓很划算,现在我每天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付费知识共享交流群另一位活跃网友何博,近两年陆续订阅了四门付费课程,利用上班路上、做家务、健身的时间学习,“很多课一节只有5至10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契合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这些行业‘大咖’的内容让我跳出惯常,反思自己的生活,持续学习收获不小。”

    很多网友赞同章燕和何博为内容付费的理由,但也有人认为,付费内容领域是小众市场,目前也已是红海一片,再难有生长空间。

    尽管一直以来互联网内容都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免费的,但经过在线学习课程和赞赏原创内容等前期积累,也伴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升级,内容付费的红利期看起来还在继续。互联网专家、和君集团高级合伙人赵大伟认为,互联网为曾经没有平台的普通人提供了扩声器,有了展示的机会就有更多可能,但互联网是头部经济,“大浪淘沙”之下,只有具备真学实才的顶级“隐形专家”才有望实现知识变现。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