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2月23日 星期四
9
文化

上话经典历史大戏《商鞅》明起在沪连演


    ■本报记者 童薇菁

    纪念中国话剧110年,一批现当代经典剧目将在北上广等地集体亮相。24日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经典历史大戏《商鞅》 又将在沪拉开帷幕,并连演至3月5日。在完成上海的演出之后,《商鞅》 剧组随即将前往首都北京,参加国家大剧院“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作品邀请展”的演出。

    2016年,话剧 《商鞅》 作为美琪大戏院“重装上阵”后的开幕大戏亮相。谢幕时,导演陈薪伊特意邀请了“老商鞅”和“新商鞅”,三代演员重聚,同站在一个舞台上的画面,令不少老观众热泪盈眶。今年 《商鞅》 再度回归,开票至今已接近售罄,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台上18个角色各个复杂深刻

    受到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这段历史的触动,20年前,编剧姚远执笔写下了 《商鞅》 的故事。1996年首演时,《商鞅》 汇聚了张先衡、张名煜、杜冶秋、娄际成、朱艺以及尹铸胜等上海话剧舞台一批优秀的老中青艺术家。随着时间的流转,当年的青年演员已人到中年,老演员们更是迈入了古稀之年。20多年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这部金牌保留剧目一直都是检验表演水准的“试金石”,一代代上话演员通过这部经典之作得到舞台历练,《商鞅》 的崇高美感也因为中青年演员的接力,得以不断传承与延续。

    上海戏剧学院荣广润教授认为,该剧之所以成为当代经典,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塑造了精彩的人物。舞台上18个角色均形象饱满,复杂深刻。灵魂人物商鞅的形象更为饱满而有精神,在一个勇往直前,锐意进取的战国改革家身上,被赋予了更多悲壮雄浑的意喻,富有层次感的人物设计给予演员很大的表演空间。

    能在 《商鞅》 中担当角色,对年轻演员来说也是一次艺术成长的机会。此次演出基本维持了2015年“20周年版”的演出阵容,集结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中青年演员的中坚力量。原剧导演陈薪伊也从百忙之中常抽空来排练场指导青年演员排练。

    演员尹铸胜曾因“商鞅”一举成名,囊括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文华表演奖等各项专业奖项,继尹铸胜后,青年演员刘鹏也挑起了“商鞅”的大梁,其实去年美琪开幕演出时,刘鹏就已经担任主演。“我一直体会着导演对商鞅的描述。商鞅,他就像射出去的一支箭。”他告诉记者,这个重要角色让他不断在思考。在历史上,商鞅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使秦国变得富足、强大,后世之君得以在这样一个强大的根基下完成了统一大业,这个功绩是伟大的,但他又被称作是薄情寡义之人,为何有这种两面性?“这其中的复杂性,要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来呈现。”刘鹏说。

    除刘鹏饰演商鞅外,祝欢由贺坪饰演,姬娘由王珏饰演,公子昂由刘炫锐饰演,吕凉和杨绍林分饰景监、公叔痤,全场18个角色均有看点,群戏生动。

    展现驾驭历史大事件的能力

    秦孝公初期的秦国,生产落后,军力困乏,被诸国视为随时可蚕食的对象。穷则思变,商鞅来到秦国推行“新法”,立法令,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破积弊,激浊扬清。荣广润认为,话剧 《商鞅》 的历史眼光,并不止于变法成功而已。话剧集中展示了商鞅在短短19年时间里创下的使秦国日新月异的奇迹,作为变法的主导者,商鞅对于“法”的精神的遵守与执行让人敬佩不已,最终却死在了自己制定的法令上———他不是被作为一个“高、大、全”的对象来塑造,他身上的悲剧性更值得后人深思,也展现了编剧驾驭复杂历史事件的艺术才能。

    20年来历经百余场演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走进、认识和爱上这部作品。但在编剧姚远看来,如果《商鞅》能演一百年,方能称为“经典”,“一个奴隶想改变个人命运,而帝王想问鼎中原,因而推动了历史前进,故事展现了命运与人性的力量。”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