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十年,长江口百姓合万众之力堆土筑山,造出了中国海洋史上第一座“灯塔”,昼则举烟、夜则明火。上海宝山得名于这座位于吴淞口的灯塔,并把数百年“灯塔”记忆续写至今,因了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开港,重塑邮轮文化。
春天的樱花、夏天的邮轮;盛唐的古刹宝山寺、现代的北欧风情新镇;承载红色记忆的淞沪抗战纪念馆、解放上海纪念馆,铺陈历史风范的陶行知纪念馆;发源于本土的沪剧,邀约自全国各个剧种的“宝山大剧荟”……每一个文化地标,展开都是一段“宝山故事”。正如宝山区委书记汪泓所言,宝山集聚着各种人文资源,是一个宝贵之地、活力之地和魅力之地。
文化之于宝山,就像灯塔之于海洋。在一个老工业城区脱胎换骨的转型过程中,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灯塔、是繁花,为宝山和宝山居民赋予独有的精神特质,文化更是重要的民生镜像,折射着经济社会发展给宝山居民带去的“获得感”。
本土文化我们何以成为我们
熟悉戏曲的人都知道,上海本土剧种沪剧就是诞生和盛行于宝山。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是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建团最早的专业沪剧团之一,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宝山沪剧的创作力和票房号召力经久不衰。近年来,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连续创作了《红叶魂》、《红梅颂》和《挑山女人》三部大型现实题材的沪剧新戏。大型原创现代沪剧《挑山女人》一度成为现象级作品,先后演出210多场,荣获了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18项重要奖项,实现了上海沪剧历史的新突破。评论家称该剧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用一个草根女性的奋斗历程展示出了民族精神。
本土文化是一个族群的根基,让人了解“我们何以成为我们”。除了对沪剧的大力保护和传扬,宝山还确立了多品类的民族文化品牌,比如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这是由出生在宝山的中国儿童文学宗师陈伯吹先生在1981年创立的奖项;再比如非遗传承,宝山积极挖掘非遗项目,曾向市民公开征集“您身边的非遗”,获取市民提供的各类线索30多件,宝山去年成功举办“记忆中的宝山”———2016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系列活动,深入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编撰发行《传承·记忆的味道》宝山非遗故事书记,该书多次加印仍供不应求。
红色文化在过去中读懂现在
宝山是沪上红色文化重镇,辖区内有多个重量级的红色地标,比如海军上海博览馆、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两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等6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上海大学溯园等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个。
红色文化,让我们在过去中读懂现在。今年是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85周年,也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推进改扩建二期工程的关键之年。今年1月,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85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行。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对上海发动大举进攻,在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将军的率领下,驻防淞沪的众将士奋起抵抗,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让中国人民的精神为之振奋。
宝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庙行大捷、罗店血肉磨坊、姚子青营喋血宝山城、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等都发生在宝山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宝山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饱受了战争的创伤。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的“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85周年馆藏文物特展”,帮助人们回顾了这段历史,从过去的苦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宝山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发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教作用,该区坚持“统一、规范、科学、有效”的原则,制定完善了申报命名、年度综合评估和联席会议等制度,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同时,持续挖掘和培育符合条件的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命名了四批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后还将每隔三年组织一次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命名。
多元文化“活力宝山”的生命力
挣脱“工业宝山”的身份束缚,开启转型发展的新宝山在文化上也呈现出更加开放、多元的气质。近年来,宝山积极引进外部文化,在与本土文化和本土受众的互动中,重新塑造宝山的文化生命力。
每到一年一度樱花季,上海人挂在嘴边的一大热词就是顾村樱花节。其实樱花不是宝山特产,但宝山因地制宜把樱花引进顾村公园,并用短短数年时间打造成了一张辖区名片。
在2016年的樱花节,顾村公园拥有1.2万株樱花翘首迎客,面积为上海之最。主办方以“樱满枝头花争艳”为主题,设计了“春知樱觉”、“赏樱选魁”、“心心相‘樱’”、“花间寻源”、“樱”趣横生5大主题活动,还有风味美食、休闲娱乐、自然探索、旅游购物、度假住宿、运动健身6大配套活动。顾村公园的樱花品种有60多个,有早樱如河津樱、钟花樱、大渔樱等,还有稍晚开放的阳春、神代曙、越之彼岸、染井吉野等,盛花时期,公园变成粉色海洋,没有发过顾村公园的游园图,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享受过春天。
宝山文化的多元性还体现在本土和国际文化的相融相辅之中。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自从1995年创办以来,成功举办了九届。艺术节以“老百姓的艺术盛会,家门口的五洲风情”为活动主旨,历届艺术节先后吸引了50多个国家的100多支艺术团、3000多名各国民间艺术家参与,惠及群众超过200万人次。2014年,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被文化部评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再比如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其前身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并不是一个国际性的奖项。但在2014年,宝山区政府与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合作,把文学奖升级,以进一步繁荣儿童文学创作。目前,这个奖项是国内唯一的国际性儿童文学大奖。
文化惠民飞入寻常百姓家
“春之樱、夏之邮、秋之艺、冬之阅”,一年文化、四季主题,最终都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一个宝山居民都有“文化获得感”。
汪泓介绍,过去5年,宝山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和成果共建共享,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宝山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载体建成投用,新增公共文体设施180万平方米,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8000场、体育赛事近300场。成功创建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3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宝山正着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优化文体设施布局,加快推进“一院一厅四馆”(即上海樱花大剧院、上海长滩音乐厅、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二期改造工程、宝山区文化馆改扩建工程、区档案馆、城市规划馆) 为核心的重大城市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优化镇级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功能,着力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和“15分钟体育生活圈”。
在文化惠民工程上,宝山擅长借势借力,引进外部资源,比如与上海市戏剧家协会深入开展惠民合作,围绕“月月有好戏”,持续引进名剧名作名家,京剧《贞观盛事》、黄梅戏《女驸马》、话剧《一夫二主》、京昆演音会《乱弹·三月》、皮影戏《花木兰》、昆剧《紫钗记》、儿童剧《泰坦尼克号》、越剧《甄嬛》等10个剧种的15场精品演出在宝山精彩上演,逾万名宝山市民走进剧场近距离领略艺术精品魅力,使戏剧经典走进百姓、感染百姓、浸润百姓,市民文化消费理念和文化生活方式得到进一步培育和引导。
宝山还推出了“市民艺术修身导赏计划”,按照音乐、美术、文学、建筑、舞蹈、戏剧、电影七大艺术门类设置100场艺术导赏课程,面向全区、面向基层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参与市民达5万余人次,促进提升了市民经典艺术和优秀艺术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本报资料照片
把最好的文化资源请进宝山
2017年,宝山区政府安排了3千万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和2千万的文化创业资金,“坚定不移地把上海最好的文化精品和世界各国最好的民族文化精品请进宝山。”
最近几年,宝山的文化舞台越来越有人气。单以戏曲来说,宝山区这几年引进的大剧目数量在全上海市也是名列前茅的,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昆剧院和上海芭蕾舞团的一些著名剧目都曾在宝山上演,上海芭蕾舞团经典版的 《天鹅湖》 还在宝山举办过专场演出,越剧院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海歌剧院的 《朱鹮》 等剧目都深受百姓欢迎。
终年不断的各类文化节日和活动为引进文化提供了亮相场所。宝山围绕“春之樱、夏之邮、秋之艺、冬之阅”文化四季主题,举办了2016上海市民文化节宝山专场启动活动暨“宝山大剧荟”首场演出,以新编京剧 《贞观盛事》 青春版的上演拉开贯穿全年、覆盖全区、服务全民的市民文化节宝山专场活动序幕。围绕市民文化节系列活动,全区共举办“3·26文化服务日活动”、“5·18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等各类文化服务活动1.3万多场,同比增长69%,举(承) 办上海市民手工艺大赛、“回家吃饭”市民厨艺大赛等市、区各项赛事,荣获51个市级奖项,以点带片、以片带面,在全区形成了文化联动圈,吸引参与市民逾190万人次,同比增长52%。
过去一年间,区级文化部门全年开展电影下乡4200多场,文化下乡演出100场,文化资源配送1280余场(次),总量比去年增加了28%,文化宝山和文化云平台贴近百姓,全年发布活动信息2000余条,名列各区县前茅,更多优秀的文化艺术送到了百姓身边。区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吸引28家团体、49个项目积极参与,丰富了文化资源供给多元主体、深化了内容内涵、提升了配送效能。
各类文化场馆的“上座率”最能说明市民的参与热情,2016年宝山区图书馆接待读者218.7万人次,文献外借总量达102.8万余册,开展讲座、培训250余场 (次)。区文化馆与月浦文化馆开展文艺活动、赛事、展览、培训近1000场 (次),接待市民逾200万人次。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办10项大型展览活动,接待观众达28万人次。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接待观众36万人次。同时,基层文化阵地开展了星级村居综合活动室创建,文化“神经末梢”的热情也被激发,社区文化繁荣发展,百姓享受到更为便捷、更为丰富的文化服务。
从“钢花”到“樱花”、“浪花”的华丽转身
从工业时代的“钢花”,到如今的“樱花”,以及今后前景无限的邮轮经济和邮轮文化———可以称之为“浪花”,宝山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之中实现了跃升。
宝山紧邻长江入海口,拥有长江、黄浦江、蕰藻浜共40多公里的滨水岸线,是上海的水上门户。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孕育了宝山的传统工业,带动了宝山的城市化发展。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加快推进和全市航运功能布局的总体调整,宝山审时度势,将位于吴淞口的滚装码头调整成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
宝山立足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整合滨江岸线资源,结合吴淞工业区调整转型,启动上港九区、十区和蕰藻浜功能研究,带动调整转型步伐向滨江其他区域和宝山腹地延伸,助力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东有迪斯尼、南有梦工厂、西有大虹桥、北有邮轮城”的现代服务业新格局。
在邮轮城建设中,宝山区将全力打造“三大中心”功能,交通集散中心、旅游中心、商业商务中心。其中旅游板块整合了一批宝山文化项目,比如炮台湾公园、长江河口科技馆、淞沪抗战纪念馆,塘后支路吴淞文化特色街、吴淞大码头影视文化基地等等。
2012年,宝山成为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和“上海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并先后成功举办了“上海吴淞口邮轮嘉年华”、“上海邮轮旅游节”,承办了“第八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暨国际邮轮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宝山的产业“由重变轻”、“由黑变绿”,实现从“钢花”到“樱花”、“浪花”的华丽转身。宝山文化也是如此。
邮轮旅游节正是让广大群众共享城区改革发展成果的契机。2016年旅游节活动期间,天海、皇家加勒比、歌诗达等知名邮轮公司以及游轮海、真旅网、宝钢国旅、吴淞口国旅等线上线下邮轮票务代理机构共同举行了“乐享邮轮·文明旅游”———邮轮产品大放送活动和“邮轮旅游进社区、进商圈”活动。上海邮轮旅游节专题网同步开通,让网友通过互联网参与互动体验,登录微博、微信“宝山寻宝”微旅行,探访宝山线上线下互动。此外,“水岸联动”版块的顾村公园金秋游园会和上海木文化节也同步举行。游客有到顾村公园金秋游园会闻香赏桂、品酒休闲、感受艺术的;也有到上海木文化博览园欣赏“指尖上的国粹”的。
为了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2015年6月,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的扩建工程开工,预计2018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共设有2个22.5万吨级和2个15万吨级总计4个大型邮轮泊位,届时将呈现“四船同靠”的壮观景象。可以想象,邮轮码头承载的“灯塔”记忆,将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