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2月17日 星期五
XR12
文汇学人;学林;资讯

创新构建交易经济学理论体系


    王盼盼

    《交易经济学原理》是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研究员王振营的作品,近期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创新构建了交易经济学理论体系,并基于交易经济学理论框架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主流经济理论的图景。总体来看,交易经济学理论架构从三个层次展开,分别是描述主体行为的微观层次,短时域上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宏观层次,以及长时域上经济系统演化的远观层次。笔者认为,本书在微观、宏观和远观三个层次上对主流理论形成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在微观层次上,交易经济学以人类有限理性为基础,并突出了交易主体的非同质化特征,更加符合经济现实

    首先,交易经济学放弃了主流经济学对主体的细分,将家庭和企业统一归入交易主体的范畴,在此基础上为交易主体设置了统一的行为范式——交易预期收益函数。交易主体进行交易的目的相同,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交易主体的统一也为在宏观层次上考察主体间相互作用提供了便利。

    其次,不同于主流经济学对“经济人”的完全理性假设,交易经济学只赋予交易主体有限理性,没有主流理论中的“经济人”聪明,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交易主体预期和所考虑安排的是有限未来;二是交易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干扰,而交易主体抵御干扰的能力有限;三是交易主体只具有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当信息超过上限或信息秩序混乱超出可判断范围时,交易主体将失去求解最优解的能力。

    再次,交易经济学对主体的最大化决策模式进行了非同质化处理。交易经济学批判主流理论对主体行为的同质化处理方式,认为每个交易主体拥有的信息不同、面对的约束条件不同,必然会导致交易决策的差异化。因此在交易经济学中,每个主体都是在各自不同的信息集和约束条件下,基于自身认知和决策能力来进行决策,并通过不断的学习、调整和适应来克服有限理性,体现为对交易预期收益函数中的参数不断进行调整。

    毫无疑问,交易经济学对主体行为的描述客观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经济主体的不完全理性和异质性特征,更加符合经济现实。

    在宏观层次上,交易经济学以交易网络代替市场机制作为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媒介,更加真实地再现了经济系统的运行情况

    在主流理论中,经济的运行是通过价格将企业与家庭两类主体连接起来,市场是定价机制。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与家庭遵循着相同的价格反应模式——供给方对价格的正向反应和需求方对价格的负向反应。通过供求双方对价格不同方向的反应,一切交易在市场中通过价格调节最终实现供求均衡、市场出清。因此在主流理论中,主体对价格的反应模式决定了经济系统由负反馈特征主导。

    交易经济学认为主流理论没考虑到预期对价格的影响,因为无论企业还是家庭,在面对价格变动时的视野是点状的,而不是一个包含时间长度的区间。但现实中,一旦交易主体有了对未来预期的判断,并将这种判断运用到决策中,将产生更灵活的价格反应模式,此时主流理论建立在市场负反馈模式基础上的均衡便难以实现。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所指出,一旦受到未来预期的影响,供给和需求曲线会移动直到达到均衡的假设将不再成立。

    可见,由于市场的居间关系,使得不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被大大简化,从而导致主流理论难以对经济系统的复杂运行机制做出细致描述。为此,交易经济学选择了系统论的架构,不再以笼统的市场作为媒介,而以主体间交易形成的相互联结的交易网络作为媒介。与简单的市场机制相比,交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要对即期价格、价格预期、交易环境、交易信息等诸多因素做出反应。主体间相互作用在网络上传播、集聚、扩散,一旦形成具有自强化机制的反馈,便会在相应的市场产生动能强大的交易势,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出现爆发式增长或者雪崩式危机。

    交易经济学也不再使用主流理论的均衡分析框架。事实上,主流理论中均衡的概念伴随着这样的世界观——未来蕴含于现在之中,原则上只要充分知晓现在就可以预测未知的未来。而交易经济学新范式的核心洞见是,经济系统的未来状态具有开放性,而不是被当前的事实规定了发展的归宿——均衡。因此交易经济学没有设计推动系统自发实现的平衡点,而是采用开放的、由数量庞大的逐利主体在各自目的的引导下通过相互作用推动和创造的过程,经济系统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进程中。

    在基于交易网络作用机制的理论架构下,交易经济学为经济系统描述了一幅完全不同于主流经济理论的图景,使经济系统更富于动态性和多样性。

    在远观层次上,交易经济学在更宽广的时域上考察经济系统的演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系统复杂多变的特征

    根据以个体还是群体为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学被区分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学术研究的视野上,微观和宏观的范畴是基于研究对象空间尺度大小的层次划分。但除了空间尺度的划分,时间尺度的划分同样十分重要。对于具有不可逆演进方向的社会经济系统而言,建立时间尺度上的分层研究更十分必要。对经济系统的理解,不仅要有短期的小尺度时间上的研究,还必须要有大尺度时间上的研究,将经济系统放置在更宽广的时域上来考察其演变节奏和演变规律。

    为此,交易经济学基于时间尺度定义了短观层次和远观层次的研究范畴。短观理论是基于小尺度时间上的研究,以经济系统的短期参数为中心,诸如制度、技术和文化知识等长期变数被假定为不变。远观理论则是基于大尺度时间上的研究,忽略经济系统的短期变化,集中研究经济系统的长期演化机制,体现在对制度、技术和知识等深层要素的考察。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均属于短观理论范畴,而以经济系统演化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则属于远观理论范畴。

    由此可见,交易经济学通过引入基于时间尺度的分层研究,最终形成微观、宏观和远观的三维研究视野。而且,微观、宏观和远观三个层次间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交易主体对收益的追逐是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经济系统的运行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系统的演化,不断演化升级的经济系统反过来为交易主体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易空间。这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就像设计缜密、结构复杂、环环相扣的庞大机器,实现了微观与宏观、短观与远观的内在逻辑自洽一致性,也更加准确地反应了真实经济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特征。

    综上,《交易经济学原理》一书在反思主流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交易经济学理论来克服这些缺陷,对现有理论进行了改进和突破,提升了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是进行经济理论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者为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