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2月14日 星期二
7
教科卫

跨越万水千山,你终将找到另一半

我国只有3.1%的男性和0.4%的女性终身未婚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5岁以上的未婚人群有2亿人,到2020年,中国“剩男”人口可达2400万。

    对于这一数据,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李萱昨天作了一番理性分析。她表示,时下的“单身潮”看似来势汹汹,可事实上,只有约3.1%的男性终身未婚,女性这一比例则更少,只有0.4%。所以“单身族”们不需过分担心,跨越万水千山,你总会找到合适的另一半。

    中国单身人口约2亿?确实,不过这统计的是15岁以上的未婚人口。如果考虑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是22岁,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是20岁的话,那么适龄未婚男性大约是6000万,女性则约为5400万。事实上,15岁以前,98.7%的男女都未婚,而到了29岁,全社会70%以上的人都结婚了。

    “25-29岁是最黄金的‘脱单’时期,40岁以后,无论男女,未婚的都寥寥无几了。”李萱说。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25-29岁间尚有36.3%的未婚男性和21.6%的未婚女性,但在45-49岁的区间内,只有3.1%的未婚男性和0.4%的未婚女性。这一比例和65岁以上仍旧未婚的男女比例相同,因此如果45岁仍然未婚,那几乎等同于终身未婚了。

    与中国相比,不少国家的单身趋势更加明显。2014年,英国有50%的单身男性和52.4%的单身女性,其中37.3%的男性和30.7%的女性从未结婚。日本25-29岁的适婚男性中,未婚比例高达71.8%,同年龄段女性未婚比例达60.3%,有20.1%的男性和10.6%的女性在50岁时仍然未婚。

    在人们印象中,单身阵营里占大头的主要是两类人:A女和D男。就是把男女按照条件分成A、B、C、D四等,让他们自由组合,结果剩下的就是A女和D男。对此李萱表示:“单身的原因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没有哪个公式能够概括这群人。”

    婚姻对于身心健康、经济收入、主观幸福感方面都有一定促进作用,李萱把这个称为“婚姻红利”。美国杜克大学临床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调查了在1992至2010年间得过中风的2000名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发现拥有稳定婚姻生活的老年人在中风后存活概率最高,单身老年人最低。

    李萱表示,人是社交动物,与他人建立亲密链接是人的本能,而婚姻就是一种亲密关系。因此,这份红利究竟是婚姻带来的,还是亲密关系带来的,仍有待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不结婚,也需要和人保持良好关系,这会使你更健康长寿。

    ■本报记者 沈湫莎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