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一家是试点国企改革的园区开发服务商,另一家是区域内知名的医药产业龙头,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片区,这样两家企业———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药明康德近日宣布,共同探索打造国际生物医药科创中心平台,目标是在五年内吸引两三百个创业团队,形成10个至20个自主知识产权新药。
“不再停留于传统的园区开发和运营,承载着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我们要做创新企业项目的‘时间合伙人’。”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宏告诉记者,借助专业企业市场化的眼光,探索以资本介入方式投资平台企业、科创项目和创新团队,外高桥将与优秀的创新“幼苗”共同成长。
眼光不停留在“房东”上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起,外高桥的发展坐标就已落定:站在改革前沿,成为接轨全球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对标国际上开放、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这里集聚起一批先进制造、科技研发和检测维修服务类跨国企业,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跨国公司科技创新生态群落:以美光半导体、马瑞利为代表的制造提升型,以大赛璐、卡尔蔡司为代表的贸易拉动型,以美国药典、香港标检为代表的服务带动型,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离岸服务型等。
刘宏表示:“我们依托自贸区功能创新吸引和培育了大量优秀的创新项目,引导区内企业把更多复合型功能放到保税区。然而,要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制度优势,激活区域的创新力,光停留在‘房东’层面,提供物业、行政等服务,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正是有了这番前瞻性思考,作为园区的开发者,启动国企改革后的外高桥集团加速探索升级———瞄准产业创新、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进行转型。“下一步,我们要在培育了这么多优秀企业项目的基础上,探索资本介入,去做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合伙人’。”刘宏说。
“政策+市场”促成生态圈
“时间合伙人”的实质是发挥资金、金融的杠杆作用,资本撬动资产。用股权的方式参与创新项目或许听上去不陌生,但在外高桥,投资模式着实不简单———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外高桥集团尝试与区内产业龙头药明康德合作,让综合资源和专业优势形成“1+1>2”的力量。
外高桥集团下属外联发公司与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将在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内的外高桥打造国际生物医药科创中心。与国内众多孵化平台相比,这个科创中心将依托药明康德的一体化研发平台,对项目进行筛选和技术推进,同时辅以对项目的成长辅导、经营辅导以及投资、金融支持,能够更加及时、精准地找到并解决市场的“痛点”和需求。
这一边,药明康德拥有全球医药创新项目孵化器的开放平台,可以把欧美、中东、东亚的大量优质项目引入外高桥;另一边,外高桥集团除了提供传统产业发展物业载体外,还将在信息服务、人力资源、行政服务、商业配套、风险投资等各方面形成支持。双方共同推动、参与,不仅可以促成“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双重保障,也能有效降低项目风险,构建起良性循环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接轨国际实现创新联动
根据方案,国际生物医药科创中心项目计划形成集项目筛选、孵化、投资、
金融服务、研发、产权交易、运营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创新型平台。在投资方面,药明康德、平安银行等也正与外高桥集团一起探讨成立科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负责评估和筛选进驻项目,对适合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和再融资、投资管理等。
作为项目的核心业务,依托药明康德现有的强大专业科技研发力量和开放式研发服务平台,科创中心平台将为入驻项目提供研究开发、测试分析、注册申报、中试生产等技术服务。
刘宏表示,从项目对上海及浦东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作用来看,建设具有海关特殊监管特色的国际生物医药科创中心平台,有利于发挥上海自贸区的开放创新优势,保税区的特殊监管贸易和投资便利优势,叠加科创中心离岸金融服务优势,使上海自贸区逐步成为国内创新创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同时,通过汇集境内外创投资本,打造境内外资本投资平台,可助力上海乃至全国创新创业拓宽海内外融资渠道。
未来,外高桥区域将打造国际化创新枢纽,以国际化视野串联国际资源,接轨国际创新趋势,实现全球创新联动,提升创新创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