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
7
文汇教育

减负,从哪里突破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在哪里


    陈玉琨 韩映雄

    学业负担过重是一已经引起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1981年至2013年国家颁发的关于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政策文件85项,平均每年颁布的关于学业负担政策文件2.58项,其中2001年的颁发数多达10项。由此可见政府对该问题的重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与市教委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几乎每年都针对新问题,发出减轻学生负担的新举措。

    对于学业负担过重的成因,有研究者认为根源在于社会竞争;有的认为根源在于学校,学习时间过长、上课时数过多、作业量过大、学习乃至整个学校生活过于单调、枯燥、无趣和压抑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有的认为根源在家庭;还有的认为根源在于学生自身,由于缺乏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判断选择和抵御干扰的能力薄弱、缺乏竞争的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造成了学生自己主观上认为学业负担过重。

    为深入了解学生学业负担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于2016年10月至12月在上海与我国东西南北中共7城市进行问卷调查。除上海外,其余6城市其中5个为省会城市。每个地市抽取600个样本,男女生各半,在七个城市共回收有效问卷为4142份,有效率为98.62%。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依然严峻

    调查表明:只有28.5%的初中生可以保证日均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71.5%的初中生日均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有一部分初中生甚至无法保证每天6小时的睡眠时间。国家规定初中生日均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上,7成多的初中生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可见初中生群体中存在比较严重的睡眠时间不充足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小学生每天都有书面作业。48.6%的小学生日均书面作业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51.4%的小学生日均书面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

    此外,41.1%的中小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统一补习。大部分学校组织的统一补习的时间在2小时以内,有一部分学校的补习时间甚至达到了3小时以上。56.5%的中小学生参加了校外补习。大部分中小学生每周参加校外补习的时间在4小时以内,平均每天在30分钟以内。一部分中小学生每周的校外补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每天平均在一小时以上。国家规定中小学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补习,这一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仍有超5成的中小学生有校外补习的负担。

    58%的中小学生可以保证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31.6%的小学生可以保证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达到1个小时以上,42%的中小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另有约10%的中小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只在10分钟以内。国家教育部阳光体育运动要求:中小学生每天要保证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调查表明,较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

    学业负担与学业水平

    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这是本研究调查的另一问题。通过对中小学生日均睡眠时间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调查表明:睡眠时间的多少并不会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产生显著的影响,当然,极端情况除外。然而,睡眠时间过少,将引起学生学习精力不宜集中、注意力下降、学习兴趣低落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且从长远来说,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成长。

    关于学生休闲时间的调查表明:学生每天休闲在“90分钟以上”与“10分钟以下”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与“10分钟以上”与“90分钟以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日均休闲时间在61-90分钟的小学生学业成绩最好。可见休闲时间太少并不有利于小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这表明,适度的休闲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很有好处。

    小学生校内补习有助其学业成绩的提升,其原因可能在于小学生自律能力较弱,在学校有与没有教师的帮助对其发展有较大影响。但过多的校内补习影响了学生休闲与睡眠时间,有可能降低学生学习质量,所以并非校内补习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

    初中生校内补习时间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两者也存在因果关系。参加校内补习使得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下降,其原因在于初中生自主意识较强,希望有更多时间自己吸收与消化课堂内的知识,校内的补习剥夺了他们自由思考的时间,并不利于他们成长。

    从7城市的调查来看,在总体上,中小学生校外补习时间和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校外补习时间的多少并不会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产生显著影响。

    调查表明,考试科目的设置对学生负担有重要影响。在7城市的比较中,上海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最轻,与其他城市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6城市中,西南某市中考科目设置与上海相同,其学生负担其次,与其他5市有显著差异。其他5市中考科目设置相对较为复杂,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重,他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上海的这一成绩得益于多年来积极推行的课程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适当的中考科目的设置为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轻学业负担提供了空间。

    “妈妈的焦虑”成负担的来源之一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源已经与上世纪有了很大的不同。调查表明:“妈妈的焦虑”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相对于父亲,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更高。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母亲焦虑程度更高。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她们从生活中得到的信念。也是校外教育培训市场日益火红的重要原因。

    在笔者的一项深度访谈中,列出了两项指标,四种选择:

    1.高负担,高质量 (在“妈妈”眼中也就是高升学率);

    2.低负担,高质量;

    3.高负担,低质量;

    4.低负担,低质量。

    调查结果使笔者大跌眼镜,她们的选择大多为第一项:高负担高质量。其理由是没有高负担那来高质量,低负担高质量都是学校偷懒的说辞,在没有看到结果之前,她们宁可孩子负担重一些。

    人以“群”分。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现在还有多少家长没有加入某校某班的家长“群”。不同的家长处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加入不同的“群”。在“群”中她们获得了学校、班级的各种信息,无论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让她们最抓狂的是,“群”告诉她们今年的寒假或暑假,又有谁的孩子报考了什么什么班,进步了多少多少名,而自己的孩子竟然没有参加。

    还有,班主任老师在“群”里公开或“点对点”地表扬了“小某”今年期末考试进步了多少名,希望再接再厉。晚上,其他孩子必然要受到家长的盘问。尽管他们的妈妈会说,今年进步不大没有关系,只要以后抓紧就好。但是,相应的举措就紧紧跟上了,晚上至少要少睡一个小时。

    “熟人比较”是“群”里的一个特征。“妈妈”最担心的就是熟人的孩子在进步,自己的孩子还在原地踏步。在她们心中,现代的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尽管这一竞争并不会在她家小孩与邻家小妹之间展开。但是,邻家小妹仍然是她心目中竞争的标杆。

    其实很多人都很清楚,因为孩子心智还未成熟,过早地让孩子学习某些知识是低效的,有碍孩子好奇心发展,且不可持续的。但是,人们不得不承认,早学先知的学生在班里就会有更多表现的机会。那些真正“零起点”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往往被边缘化。这对孩子是真正的心灵伤害,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这是造成孩子家长纷纷谋求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

    在这一意义上,应当说“妈妈”是极其理性的。校外辅导唯一的作用就在于它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尽管实践证明其最终效果是不可持续的。

    (陈玉琨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韩映雄为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

    减负政策建议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教育是无法得到根治的,当然,教育在其中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对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性的措施来改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1.加强家校合作。

    应当说,“妈妈”的焦虑有其合理的一面,当然,更多的是她们从竞争的角度,无端的焦虑。

    从这一角度来说,学校可以有很多工作可做。比如,在学校各种活动中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而不要把学生当作展现学校成就的工具。否则“零起点”的学生就成了被边缘化的学生,这对家长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于学校的考核方式是否需要改善。

    2.善用新兴媒体。

    新兴媒体的崛起势不可挡,善用新兴媒体将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现在在我们的学校,某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错用新兴媒体。

    很多时候,在教师来说只是“点对点”的一句表扬,被家长们一转发就变成“点对面”的信息。兴奋了一家人,遭殃了一批人。微信或微博可以成为教师了解学生及其家长想法的很好窗口,但当教师发出每一信息时就要考虑它传递的究竟是什么信息。错用新媒体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

    3.强化培训管理。

    教育培训已经被不少机构看成一块肥肉,不管有资质还是没有资质,都蜂拥而入,这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造成极大障碍。为此,政府需要抬高教育培训机构的进入门槛,清理无资质机构随意办班。

    对于这些培训班的治理要以事实说话:面向学生的各种培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拔苗助长,对学生长远而言,甚至对提高学生升学率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

    4.提升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对学校办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而且要注重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更重要的是育人。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