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2月07日 星期二
12
笔会

晚清旅美园丁的荣誉


    过春节,除了吃喝团聚,走亲访友,布置家居免不了一些道具点缀。剪窗花、放鞭炮、置新妆、祭祖宗,风俗各地不同。在南方,喜洋洋地请回一株盆栽金橘,看着玲珑富贵,晶莹剔透的金黄果实,往往会生来年发财的期望。但这寻常的物种,对滞留海外过节的华人,却轻易不可得,于是只好购买几枚硕大的橘子、橙子代替,聊以充数罢了。

    别看美国橙子又大、又沉,品相油光铮亮,口感水灵甜美,售价倒是不贵,高档货99美分卖你一个,普通货99美分可给你仨。所以有眼光的商贩,大老远地将美橙运到中国。外观金黄均匀,口感数月不变,还美其名,金山橙,或加州橙,唯独不闻、不见喊它大名Lue Gim Gong (刘橘),即美国果树栽培学会100年前,已经确定的学名。

    1870年代,上海外滩码头,先后启程四批官派公费的留美少年。这个半途而废的清朝人才后备计划,始于创新,败于腐朽,个中细节已被史家反复重叙。人所不知的是,12岁的广东台山籍少年刘锦浓 (英文Lue Gim Gong,曾译刘金缵,吕锦浓,廖振光),1872年自费从香港搭船去旧金山,一生旅美做园丁,其创新发明的成果,至今被人滋滋有味地咀嚼。

    事实上,参与培育美洲橙子,或种植纳帕葡萄,或酿制加州红酒等工种生计,代表了清末华工,在旅美淘金、修路等机会消失后,继续四处开拓生存空间的现实努力。大陆学界很少论及旅美晚清精英的创新成绩和技术发明,却热衷渲染加州华工血泪史。这样刻板的叙事思路,往往忽视乃至掩盖了数十万旅美华工不惜蜂拥出洋的内在逻辑,立足异国的精彩故事。

    1848年,加州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到广东台山,当年就有2男1女前往“金山”探路,不久捎回小袋金块、金粉。次年,台山立即动身800男劳力与2名妇女。再过1年,台山周边共计3000男性和5位女性越洋淘金。至1852年,仅台山出洋的民工总数就达27000名。

    1850年代,从香港驶往旧金山的最低包餐船票30美元,相当于华工一个月工资。据清末纽约时报统计,沿海城市中,熟练机器技工年收156美元,这类高端人才凤毛麟角。普通工匠年收78美元,熟练女工年收仅26美元。农村中,四口之家年收总共25-33美元。赴美路费不到年收入一成,乡亲们自然集体赴美淘金修路而去。年入三百六,相当10年活啊!

    为改善生存,去冒险拼搏,是华夏民间人生哲学,更是人多地少的东南沿海族群,延续了数百年的出洋活命经济学。即使到了当代,20世纪末浙闽粤地区底层民众,仍延续着千方百计出洋讨生活的基本思维。改革开放数十年后,上千万海外新移民,在异国他乡弘扬华夏文化,重振辉煌祖业,其中包括了非法移民在内的华夏民间智慧与生生不息原动力。

    从技术上讲,原始淘金所需的开沟、筑坝、抽水等活计,与华南水稻种植手艺类似。因此台山民工对开矿淘金工艺触类旁通,按照白人竞争对手的说法,华工淘洗过的矿区,连“塞进虫子牙缝的”金子都找干净了。可见,华工从业的积极主动和智慧闪亮,并非猪仔苦力说可以概括自洽。而刘锦浓的技术创新,本质上也是继承精耕细作的华夏技能,并加以发展。

    在旧金山驻留4年,初通英语之后,16岁的刘生去麻省打工,周末继续在教会圣经班里修炼。他巧遇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的堂妹芳妮 (FannyBurlingame),并在她的安排下受洗入教,从而进入她位于佛罗里达的农场从事园艺。1877年,刘锦浓入籍美国,而当年同路的官派少年,此后绝大部分被迫中断学业,返回大清帝国,俯身体制螺丝,大多抱憾终生。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穷孩子,早当家。刘锦浓自幼在台山随父亲栽培水果,掌握果树嫁接、授粉等园艺技术,基础扎实。1885年,25岁的刘锦浓发现,家乡常见的广柑,本地称哈特橙,并不适应佛罗里达气候,容易起斑霉烂。于是,技术精湛的刘技师将地中海甜橙的花粉,授予晚熟的哈特橙,先后培养出12棵新橙树。然后他将新橙树的花粉,再次授予哈特橙。其基本技术路径,早在1500前的 《齐民要术》 中已有记载,算古老技艺的海外版。

    1888年,经过两次杂交的优质橙,耐潮湿、抗霜冻,味美汁多,易于储藏。新橙上市售价虽高,照样易于各地销售,恰逢农历新年,华人社区更加应景。刘锦浓培育的产品,登记商品名Valencia。1940年代起,广西和四川省称其汉名夏橙,先后引栽回国,推广种植。

    1911年,刘锦浓成为美国果树栽培学会首位华人园艺师,被授予Wilder银质奖章,以表彰其培育各种优质蔬果,早熟的苹果,迟熟的桃子,无核粒大的葡萄,株高果多的西红柿等,职称名副其实。也就是说,刘锦浓运用可重复的科学手段,超越春种秋收的原始农技。在讲究功名的晚清,竟有西洋学术机构,毫不吝啬地为华裔园丁冠以学术头衔,名扬四海。

    方益昉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