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2月05日 星期日
3
综合

上海科学家突破现有痛觉理论发现热痛传导的关键机制——

火烧水烫的痛感从哪里来


    本报讯(首席记者许琦敏)火烧、水烫引起的疼痛感觉,在人体内是怎样产生和传递的? 这个困扰神经科学家多年的谜题,最近被解开。昨天,记者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神经元》 在线发表了该所研究员张旭研究组钻研16年的论文:他们找到了调控热痛的关键分子,并且发现了其中的机理。

    感觉疼痛,并且逃避伤害,可以让动物保护机体不再受到伤害。如果可以发现疼痛信息是如何在体内传递的,就可能帮助病人减轻疼痛,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早在1997年,就有科学家发现过一些生物体中的温度感受器,可惜热痛的关键调控分子一直没被真正发现。

    早在2000年,张旭研究组就发现躯体感觉神经节含有功能不清的FGF13蛋白,在随后几年里,论文第一作者杨柳偶然发现,敲除了FGF13基因的小鼠完全失去了对伤害性热刺激 (超过43℃) 的反应。“不过,当时我们并不清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张旭说,直到最近,在中科院战略先导研究专项“脑功能联结图谱”研究项目中,研究组应用新技术,检测了单个神经元中约1万种基因的表达谱,“我们将背根节躯体感觉神经元分为10种类型,包含6种主要的伤害性机械与热感觉神经元类型。而这6类神经元中FGF13蛋白水平都很高。”

    反复实验后,研究组发现,细胞膜上有一种名为Nav1.7的钠离子通道,当FGF13与它结合后,由热引起的疼痛信息,就会被传递到脊椎和大脑,最终产生痛感。而且,它是一条“专用通路”,只传递热痛。当这条通路被阻断,热痛就会减轻。“我们可以利用这条通路作为药物靶点,研制新的镇痛药物。”张旭说,一些由慢性炎症引起的疼痛,对热刺激特别敏感,即使遇到低温 (不到43℃) 刺激也会引起疼痛,阻断这条通路,对这样的热痛过敏可以起到镇痛作用。

    2月2日,《神经元》 杂志提前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该论文随后还将在印刷版中登上该杂志的封面。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韵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特异调控伤害性热刺激所引起疼痛的关键分子的发现,将为疼痛的研究,尤其是热痛的感受,热痛的特定中枢传导通路,以及整合脑区的研究提供全新视角,也将为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