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世修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 《最后一张签证》改编自历史真实故事,讲述了1938年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以普济州为首的外交官们冒着巨大风险,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的故事。当然,有幸得到一张宝贵签证的那些可怜的犹太人,最后到达的目的地是上海。
影片中,对坚决执行希特勒灭绝杀戮犹太人政策的那些痴迷信奉“纳粹主义”的纳粹党党员、冲锋队队员和秘密警察疯狂搜捕、任意杀害犹太人的恐怖行径,有着十分逼真的展示,这让许多观众、特别是经历过70余年前那场大规模世界战争的老人,真的是感触良多。那么,“纳粹主义”和信奉“纳粹主义”的“纳粹党员”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它们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这些天看着影片,不由勾起了我对本世纪初一件德语翻译上“笔墨官司”的回忆———怎样正确翻译“德国纳粹主义”和“纳粹党”等词语。这起“笔墨官司”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纳粹主义”和“纳粹党”的来由,所以,我想在这里说上几句。
大概在2000年初,国内的报刊上出现了一篇文章,作者说前苏联搞的计划经济制度,是从希特勒那里继承而来的;他还说,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全称是“国家社会主义”,其领导的纳粹党,全称是“国家社会主义党”。
我的一位长期在新闻传播部门供职的朋友认为,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就把“纳粹主义”译为“国家社会主义”,把“纳粹党”译为“国家社会主义党”,是不准确的。对此,我做过一些考证,在此,就“纳粹主义”和“纳粹党”两词的德文本意,做些解析。
德国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纳粹党”,长期被译为“国家社会主义”、“国社党”,那是错误的,容易引起误解和混乱。正确的翻译应当是“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党”。
德语的Nazismus (纳粹主义),是National-sozialismus一词的缩写,而这个字母众多的词则是由National和sozialismus两个词复合而成。Sozialismus是个单义词,只能译“社会主义”,没有歧义。National则是个多义词,可以译成“民族的”,也可译成“国家的”。究竟应当怎样翻译才对,要看它在复合词中的原意。
先粗略地说说德国纳粹党的历史。德国纳粹党的前身是成立于1919年的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希特勒在为该党制定纲领时提出了Nazismus这一概念,同时把党更 名 为 Deutsche National―sozialismusArbeiterpartei,简称Nazi-partei,音译“纳粹党”。Nazi这个词里的Na是National的缩略型。
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希特勒提出Nazismus,主要是想发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民族自尊心受到损伤、对苛刻的和约条款不满的种族情绪。他以“社会主义”和“民族情绪”作为旗帜,以争取人民大众支持他攫取政权。
说到Nazismus,作为一个“主义”,它的基本思想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纳粹党的《25点纲领》中写得非常明白。它们宣扬日耳曼人是主宰世界的“高等民族”,犹太人是应被消灭的“劣等民族”;鼓吹实行“领袖原则”(或译“元首制”),确立“超人”的独裁统治,取消一切民主自由,煽动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要以战争手段夺取德国的“生存空间”,攻击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的理论”。为了欺骗群众,它们也以“社会主义”标榜自己,提出打倒“金融资本主义”,消灭“利息奴役”等虚伪口号,但从总体看,Nazismus的实质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背道而驰。希特勒上台后取缔共产党,大肆屠杀犹太人,建立生育纯种雅利安人 (所谓的“优等种族”)的“生育工场”等等,就是证明。
综观希特勒自1921年担任纳粹党党魁和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到1945年最后失败,他在这期间所施行的对内对外政策是:推行独裁政治,实行法西斯专制,残酷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重整军备,吞并邻国领土,发动侵略战争等等。希特勒一生所代表和追求的只是德国大垄断资产集团的私利,他一生据以行动的信条从根本上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跟社会主义毫不沾边。因而National一词在Nazismus中,正确的译法应是“民族的”,而不是“国家的”。Nazismus一词的完整译法应是“民族社会主义”,而不是“国家社会主义”。与此相适应,Nazi-partei应译为“民族社会主义党”,而不是“国社党”(国家社会主义党)。
我还想补充一点,即“国家社会主义”在德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它的德文原文是Staatssozialismus。这个复合词里Staats,才是“国家”。这一名副其实的“国家社会主义”是19世纪欧洲涌现出的众多“社会主义”中的一种。它的代表人物是洛贝尔图斯和拉萨尔。这是一种企图利用国家权力来进行社会改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